试点两年,成功拿下两个“全国第一”的改革成果;规范、完备的配套机制引来各方学习;成熟的改革经验赢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和推广……
2015年初,德清成为国务院授权的全国15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市(区)之一。936平方公里的创业创新热土,因为这场遍及城乡、覆盖全县的土地改革,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前,全国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项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以下简称现场交流会),走进山清水秀的德清。来自全国国土系统的参会嘉宾得以一睹两个“全国第一”的背后,德清到底是怎么做的?
“死权”变“活权”:两年拿下两个“全国第一”
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往莫干山镇仙潭村方向走,在参天翠竹映衬下,道路旁3幢红瓦白墙的楼房格外显眼。四层楼房随着时光的变迁而层层叠起,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和离开。未来,这里将建起度假酒店,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大家关注的其实是这几幢楼的“成长经历”——它的“前身”为一宗6.06亩的闲置厂房,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德清本地投资商赵建龙早在2013年就看中了这块地,等了两年却迟迟未有进一步动作。
究其原因,是土地性质“束缚”了发展。因为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搁置的事业,在2015年初发生了转机——德清成为国务院授权的全国15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市(区)之一。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积极稳妥推进,试点改革的成果终于落地德清。2015年8月19日,这宗地以协议出让方式给了赵建龙,成了实际上的“全国入市第一宗”。
随后一切水到渠成。土地有了“合法身份”,赵建龙凭借集体土地使用证,于当年9月6日完成了全国第一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为部分项目建设提供了前期资金。
红利遍城乡:创新实行异地调整入市
“这就是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红利!”赵建龙至今仍很感谢当年“骗”他去试水改革的德清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郭志伟。
他说,原本由于没有土地使用权,这块地既没法重新建设,也没法改变用途,最后只好放弃。“郭局长看我盯了这块地这么多年,就提议让这块地‘入市交易’,说现在刚好有新政策支持。”
改革红利在不断释放。目前,德清全县入市土地102宗、758亩,已成交总额1.64亿元;惠及8.6万余人,为农民和村集体带来1.33亿元收入。
在这场农村土地改革中,德清屡次探索创新。
德清中东部的洛舍镇东衡村,一马平川的废矿地上,规划完善的洛舍众创园映入眼帘,这是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宗异地调整入市项目。
为什么要探索异地调整入市?“一方面,散状、点状用地入市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东衡村千亩废弃矿山等待适合的项目来盘活。”郭志伟解释,异地调整入市有利于用地规模化,为打造“钢琴小镇”提供强有力的土地保障。
在洛舍众创园,14家企业已入驻并开工建设。除此以外,德清还规划了6个异地调整集中入市区块,更为灵活地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完善交易规则: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供给
看得到的是成果和经验,看不到的是努力和付出。
试点改革以来,德清围绕“谁来入市”“哪些地可入市”“怎么入市”“入市后的钱如何分配”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翔实的准备。
“我们遵循‘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原则,对全县所有村进行了普查,共摸清1881宗10691亩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之后的入市打下坚实基础。”德清县委副书记敖煜新说。
值得一提的是,德清参照成熟的国有土地交易制度,制定了“一办法、两意见、五规定、十范本”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供给。
采访中,一个细节令与会嘉宾啧啧称赞。
在德清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里,全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被统一纳入其中。每宗土地的“身份信息”,诸如面积大小、所在位置、所有权主体、价格等信息会轮番在电子屏上滚动,一目了然。
农村土地市场从隐形无序到统一规范,德清坚持入市价格市场定、引入合理的价格竞争机制,做到与国有土地一样,公开透明地进行交易。目前,德清已基本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改革,还有更多难题待破解,更多未知待探索。但无论如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改革的“德清经验”已经随着此次会议,被全国所了解。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德霖表示,德清试点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 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 新能源汽车 蓄力爬好坡(聚焦供给侧改革·新兴产业调查②)
- 马克龙赢得总统选举 勒庞虽败犹胜着手改革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