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紧人文纽带 永葆合作活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一
光明日报评论员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人文鼎盛,则民心相通;互学互鉴,则美美与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打造中哈民心相通工程,更积极推动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拉紧人文纽带,“促进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灵相通,使睦邻友好合作事业永葆活力”。
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早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合作的主要支柱。如果说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是“硬”支撑,那么人文交流就是“软”助力。文化,具有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力量。虽然听不懂哈萨克斯坦的语言,但听着迪马希的歌声,中国民众对这个“伟大草原之国”多了一份亲近;也许并没有来过中国,但相信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哈萨克斯坦民众对中国美食以及附丽其上的中国美食文化、普通中国人的情愫等会有更多体会。在步步深入的相互了解中,文化间的陌生和隔阂逐步消弭,民众间心与心的沟通,让友谊的桥梁更加牢固,也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具有韧性和持久力。
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说,“友谊是最可靠的财富”。多元且漫长的文化交流互动,成就了灿然的古丝路文化,沉淀于那片广大区域的文化基因,至今福泽后人。这一来自遥远历史的启示再次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人与人之间跨越地域的情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互信共赢的强大正能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从人文日新到人文鼎盛,正当此时。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文交流,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推动人文交流,需要为友谊的种子找到合适的播种土壤,提供适宜的生长平台,同时也要持有耐心,细水长流。推动教育合作,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创新模式,推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的务实项目;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精心打好旅游牌……长久以来的人文交流早已打好了民心相通的底色,未来还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拓宽民众间友好往来的平台,继续深耕人文交流的内容。尤其是,人文交流的未来在青年,因此有必要借力互联网新技术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人文交流中的话语表达、创新交流途径与渠道,以此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方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向光荣伟大的复兴之路;今日之世界,也正追寻着对和平与发展的真切渴望。人文交流的繁盛、不同文明的碰撞,必将激荡起新的火花与智慧,续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今天撒下的种子,明日必将收获整片绿荫。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1日 01版)
-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纪实
- 再访"首倡"之地 "一带一路"建设迈出新步伐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