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武功山景区贫困户在脱贫产业基地种植皇菊。通讯员 易告文 摄
夏季正是萍乡武功山十万亩草甸长势旺盛时期,连绵起伏犹如巨大的绿毯在云海中飘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比这些游客更开心的是茶叶、红米等土产种植及经营户,他们大部分是深居景区腹地的槽下村、沈子村的贫困户,近年来在该景区管委会的帮扶下,已逐步增收。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拥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145户,贫困人口3516人,占总人口14%。经近几年的扶贫,当前尚有501户1455人未脱贫,且槽下村等6个省级贫困村均未“摘帽”。此外,今年是该景区创建国家5A景区收官之年,6个贫困村及501户贫困户能否依托“风景独好”的优势,整体实现脱贫呢?
6个贫困村将2年内“摘帽”
据了解,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槽下村、龙山村及麻田办事处沈子村等6个行政村深居大山,数年前这些村连接外界的道路均是羊肠山路,许多老人一辈子未出过大山,当地自产的农产品品质好,但难以运出山外销售,村民收入有限,贫困状况较为突出。近几年来,景区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旅游公路已通向这些村,青壮年村民可就近在武功山实业公司、万龙国际温泉度假酒店、桂花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点务工。在景区各部门引导下,有的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皇菊等农产品种植、牛羊生态养殖或农家乐经营,已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其中地处安福县境内羊狮幕景区交界处的槽下村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近两年已成功脱贫14户,还有6户处在脱贫中。
6月9日,记者来到槽下村,正遇该村贫困户曾国华放牧牛羊,他看着在山坡悠然吃草的30余头牛羊,告诉记者,他家共有4口人,因全家人文化及技能有限,多年来生活比较拮据。去年在景区管委会的帮扶下,他开始从事牛羊养殖,并享受了5万元无息贷款,购买了十几头母牛、母羊。如今他家共有32头牛羊,除去种牛、种羊外,今年可卖13头牛羊,收入达近5万元。他意识到,当前景区旅游不断升温,景区周边餐馆酒店越来越红火,他基本不愁牛羊的销路。他打算明年增加养殖数量。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扶贫办主任王光明向记者介绍,按照上级下发的有关“十三五”脱贫滚动规划的文件要求,今明2年内,该景区将分阶段实现6个省级贫困村“摘帽”、1083名贫困村民脱贫。其中槽下村等3个省级贫困村已纳入今年“摘帽”目标。他说,这6个贫困村虽深居大山,但具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种养产业,依托景区旅游品牌优势及优厚的扶贫政策,几年后可逐步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景区成贫困户“铁饭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萍乡武功山景区管辖的23个村的村民基本已成了旅游景区的“第一主人”,景区各企业、摊点、护林防火等服务和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几乎全是当地村民,他们通过让当地村民直接就业、参与管理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景区和谐发展。仅该景区各旅游企业务工的农民达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两成以上,最高工资可达3000元,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
近年来,随着景区开发力度的加大,项目不断引进,景区用工需求也不断攀升。自景区建设以来,累计提供了2000多个施工岗位,在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岗位预留,景区吸纳了包括当地贫困户在内的200多名农民参与建设,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同时,安排农民参与景区设施的日常维护,每年累计提供了100多个岗位,拓宽了农民收益渠道。此外,目前景区内农家乐、民宿等小型游客接待点有300余家,年均营收可达10万元以上,其中东江村整合当地30余家农家乐和户外驿站经营户,成立全省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已带动1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此外,省级贫困村龙王潭村90%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其中该村20多户贫困户捧上了旅游“金饭碗”,每户年均增收逾3万元。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李水清表示,萍乡武功山当前已具备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及旅游扶贫的强劲动力,景区正进一步找准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契合点,以“三变”举措(即将贫困户变员工、变经营户,地产变旅游产品),更大限度释放旅游经济“红利”,最大化惠及百姓。他还表示,下一步,万龙温泉度假区三期工程、茅店白鹭天堂、熙谷小镇、温泉小镇等重点项目将陆续完成建设,届时可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当前景区旅游产业已成为景区贫困农民就业创收的“铁饭碗”。
- 【脱贫攻坚大数据】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推进脱贫攻坚
- “挪穷窝”进城:一道复杂的人生选择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高岭脱贫记:一个贫困村的“三级跳”
- 激情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 全国新闻媒体“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综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