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2017年06月18日 10:56:1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  题: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新华社记者吕诺、王沁鸥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发现’,这一次是看‘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近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么?看点有哪些?新华社记者分别专访了四条科考线路的负责人。

  为“长大”的高原湖泊“做体检”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凉苦寒之地。事实上,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自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经增长100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增加3个三峡水库的水量。”湖泊与水文气象考察队负责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说,“色林错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错,其湖泊面积从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扩张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增大,对局部气候乃至东部季风区的旱涝都可能产生影响。“长大”的高原湖泊亟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朱立平介绍,此次考察将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我们需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让湖泊到底产生了哪些改变。”他说。

  不同于以往,无人船将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设置好船只航线和测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一测便知。

  此外,科考队还将钻取水底沉积岩芯,它是重现湖泊历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说:“青藏高原在两三万年前也经历过一段‘大湖期’,那时的色林错和纳木措甚至是连在一起的。通过钻取沉积岩芯,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及其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破译冰“芯”中的气候、环境“密码”

  想知道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过程,科考队只需通过钻取冰芯便能“穿越时空”——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记录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可揭示高海拔温度变化,冰芯积累量记录可恢复高海拔降水变化,从而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科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科考队将在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源头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考察工作,完善过去已有的野外观测,填补资料空白区,揭示这一区域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认识冰川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

  此次考察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如普若岗日冰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发育冰川130条,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南侧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错的补给源。这些冰川不但极具科研价值,而且风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颜值”。

  追寻史前人类的高原足迹

  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登上高原?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此次科考将围绕这些问题寻找线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牵绊着古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于此,至今仍为悬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的属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石器标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

  位于色林错地区的尼阿木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介绍,201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至少3万年——也就是说,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邓涛说,此次科考将继续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进一步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为高原珍稀动植物居民“查户口”

  乌黑的颈,丹红的顶,颀长的腿——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天,总有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齐聚拉萨城郊,只为捕捉它们的倩影。

  鸟类爱好者们或将有一个观鸟新去处。色林错目前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西藏拟在该地区建立集保护、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在不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游客或许将有机会与高原精灵们“亲密接触”。

  “不只是黑颈鹤,色林错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科院研究员杨永平介绍,这次科考也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科考队将绘制出区域内的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

  碧湖如鉴,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鲜花绿野中,野牦牛、盘羊悠闲漫步;苍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派高原美景,或许离普通大众已并不遥远!

标签:青藏高原;科考 责任编辑:金英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