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南湖区获悉,截至8月底,南湖区5个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连续20个月考核优秀且保持Ⅲ类水;32条区级河道Ⅲ类水断面比例37.50%,Ⅳ类水断面比例59.37%;106条列入剿劣范围的小微水体,全部符合省小微水体剿劣标准,100%完成销号验收。
近年来,南湖区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在治水剿劣的思路、方式、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湖特色的科学治水之路。南湖区正成为嘉兴近年来成功治水的一个缩影。
嘉兴市治水办此前的统计显示,今年前6个月,嘉兴市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全市7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Ⅳ类及以上断面占93.2%。至此,嘉兴大市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已连续3年半保持优秀。不仅如此,7月初,作为嘉兴全市最后一个劣Ⅴ类市控断面,海宁许村大桥断面通过了浙江省治水办的监测复核,嘉兴全市实现剿劣销号。
坚定不移持续打好治水攻坚战,以治水实效回应民生期待,以更优环境改善民生诉求,正成为嘉兴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脚步。
一个区域的治水典型
2013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劣Ⅴ类;
2014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Ⅴ类;
2015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Ⅳ类;
2016年,全年12个月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首次实现月月优秀,且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水……
“南湖区水质能出现今天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在于,多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敢于碰硬,打好了4场关键性的战役。Ⅲ类水质呈现相对的稳定性,这与南湖区每个区域和每条河道的精准施策、精准监管密不可分。”在总结南湖区治水实践时,南湖区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这4仗包括,第一仗: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生猪存栏量从108万头削减到5万头左右,比原先总量下降了95%以上;第二仗:强力整治工业污染,实现高污染行业优胜劣汰;第三仗:生活污染治理扩面提质,打造“五水共治”民心工程;第四仗:建章立制,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果,丰富美丽南湖内涵。
在南湖区治水办看来,南湖区努力依靠“五个结合”全面打赢剿劣攻坚战。即土洋结合,精准治水。充分借助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智力优势,对各类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体检,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快慢结合,生态治水。项目建设“加速度”,生态修复“慢治理”。今年全区共排定剿劣工程117个,涉及资金3.06亿元,8月底已全部竣工。
疏堵结合,源头治水。牢牢抓住产业整治和管网建设两大根本问题,产业整治堵“源头”,铺管清淤通“血管”。
点面结合,系统治水。始终坚持重点河道和小微水体两手抓、两过硬。对32条区级河道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河道,全力以赴攻坚破难,定期开展“回头看”工作,巩固成果全覆盖。
新老结合,长效治水。运用“老瓶装新酒”思维,对已有机制不断创新、完善。三级联动抓执行,全区668名区、镇、村三级河长常态化开展联动巡河,落实“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落实,有效提升工作执行力。“五共”理念聚合力,通过共约、共管、共治、共建、共评,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治水剿劣工作。
一座城市的全域全民治水
嘉兴治水,不仅仅是一个区,更在于全市层面的一盘棋联动,全域治水、全民参与。
近年来,嘉兴全面实施“水十条”,大力推进“五水共治”,重点打好工业污水全入网、散养生猪全退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等“组合拳”,坚定不移打好治水战役。
实现工业污水全入网。全市8847家企业污水排放全部入网。308家重点企业安装刷卡排污系统,实现总量和浓度双控。截至2016年底,全市污水管网总里程已达6200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9.28万吨。
实现散养生猪全退养。坚持生猪养殖转型发展,以釜底抽薪的决心拆违减量,累计拆除违建猪舍面积1650万平方米,生猪养殖从12.75万户清理合并为39户,生猪存栏量从294.7万头削减到18.3万头,并实现100%规模化养殖,彻底改变生猪养殖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模式。
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开展城乡生活污水治理3年行动,对310个老旧小区实行雨污分流改造。2012年全面开展治水以来,全市共消灭垃圾河898公里,整治黑臭河996公里,新建污水收集管网2780公里。截至2016年底,全市污水管网总里程已达6200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9.28万吨,实现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城镇污水收集率达90%。开展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清零”市控以上劣Ⅴ类水断面。
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人人参与。一步一招,抓铁有痕……
一场治水为引领的生态修复
水上问题,不能就水治水,必须水岸同治。为治水,嘉兴还坚定不移整治重污染行业和低小散企业。
坚决打破“坛坛罐罐”,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和“退散进集”,推进专业化工业园区建设。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果断抉择。
2011年至2015年,我市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要求,全面完成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和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纳入整治企业752家,其中淘汰关停292家、搬迁入园53家、整治提升407家;整体关停海宁电镀园区。
通过整治,六大重污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削减了98.2%,COD排放量削减了23.4%,氨氮排放量削减了34.4%,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下降。
2012年至2016年,我市还通过“淘汰落后”和“退低进高”,累计腾退低效工业用地5.81万亩,为新兴产业、先进产能发展,腾出了土地、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
呵护生态必须严守生态红线。2013年以来,全市共否决“两高一低”等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535个;累计清理整治21699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其中清理淘汰治理无望的项目6343个。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分别累计削减18.5%、15.7%、21.4%和22.8%,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1%,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降耗任务。
守护生态还需要坚定不移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特别是2015年新《环保法》和配套办法实施以来,我市坚持“零容忍”,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2015年至今,全市共实施行政处罚2699件,罚款1.6亿元。其中,实施按日连续处罚37件,累计罚金达1292.1万元,实施限制生产和停产整治29件、查封扣押466件,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179起,行政拘留48人,刑事拘留150人,环保执法力度居全省地市前列。
同时,完善监管执法机制,坚持“阳光执法”,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双随机”执法,累计由公信力代表、新闻媒体全程参与和监督执法活动207次,抽查企业3155家次。坚持规范执法,深化环保、公安、法院、检察院执法联动机制。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2013年以来共曝光“黑名单”企业147家,重大违法案件一律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一场为了群众满意的生动追求
昨天的抉择,决定今天的命运。
从2012年以来,通过5年大力治水,我市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了水质由劣Ⅴ类和Ⅴ类为主向Ⅲ类和Ⅳ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重由2012年的80.6%下降到2017年6月底的Ⅴ类水占比6.8%、劣Ⅴ类水断面全剿灭,Ⅲ类以上水质比重已经达到了39.7%;8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为Ⅲ类。
二是实现了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优秀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考核,嘉兴市区是全省唯一的“不合格”,2013年达到“合格”,2014年以来连续保持“优秀”。总的看,我市水环境质量恢复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时的水平。可以说,嘉兴用了5年的时间追回了20年的生态建设时光。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提出建设“江南水乡典范”的奋斗目标,实施“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优质环境的获得感。
根据省统计局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我市2012年到2016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总得分(百分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55.99分提升到2016年的72.57分,2016年相比2012年提高了29.6%。
把成绩留给昨天,把目光投向远方。嘉兴的生态建设大军,正在新的跑道上发力冲刺。
-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 “生命禁区”里的求生“智慧”——随“第三极”科考队探秘高原奇花异草
- 河北再造三个“塞罕坝” 护佑“三盆生命水”
- 宁波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