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天眼”之父南仁东被追授时代楷模的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23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看贵州交流活动”循着南仁东足迹,车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翻过一重重喀斯特山峰,驶过方圆五公里无人区,抵达“天眼”。它端坐于平塘县克度镇的万山丛中,仿佛无边无际绿野中一口洁白的巨型“炒锅”,又像一只凝视星空的硕大眼眸——这便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能一眼“看”穿137亿光年!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它“将让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看得都远,探入宇宙深处,试图揭开宇宙奥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深藏在贵州大山腹地的“天眼”,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注脚之一,并和天宫、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果,一同写入十九大报告。“天眼”的睁开,不为现实功用,只为代表人类向外星空不断发问,并仔细接收哪怕是最微弱的回应……
以“天眼”(FAST)为中心的方圆五公里以内,没有手机、没有一切电子设备,这里的工作人员守着地球上最尖端最现代的技术设备,却过着堪称“原始”的生活。他们离人群很远,离天却很近。
这一切,像一则很不真实的神话,而殚精竭虑让“天眼”怒睁的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就是这则神话的谛造者之一。一个人、一辈子、一口锅,一生只做一件事,南仁东很伟大;全力支持和信任科学家,最终实现这则神话的中国,很伟大。
“中国天眼”这四个字,语出2016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这一大射电望远镜竣工发来的贺电。他还说,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天眼”如果有重大发现,那将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
很多《三体》迷,都记得小说描述的那惊人一幕:
——“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你们的方向上有千万颗恒星。如果回答,发射源将被定位,你们的行星系将遭到入侵,你们的世界将被占领!”在“红岸基地”,女科学家叶文洁收到一通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波,由此开始惊心动魄的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版的“红岸基地”——“天眼”,就是这口端坐于平塘县喀斯特洼坑中的大锅。
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中国科技界还在艰苦条件下努力爬坡,小说家刘慈欣也尚未开笔写《三体》;那时最牛的“眼”是位于美国波多黎各岛山谷中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直径达350米,被认为“不可超越”;那时中国射电望远镜直径还不如人家的十分之一。而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的南仁东,却坚持回国,并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中国建设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中国当时百废待兴,投巨资就为玩星星?简直天方夜谭。50岁的南仁东不放弃,到处游说,潜心钻研。他的祖国没有辜负他,“天眼”工程浩荡启幕。选址用了12年,立项到落成,又是9年。中国终于做成了这件没有先例可循、“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科学工程”。
“天眼”了不起,南仁东了不起,中国了不起。就在南仁东因肺癌离世后的不到一个月,尚在调试期的“天眼”,便一口气发现了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等到“天眼”正式上岗,必将收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星星们的“来信”。
“天眼”为国之重器,担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路重任;南仁东为国之良材,祖国没到科技最前沿便死不瞑目——民族复兴的脊梁,就是无数的南仁东。国之魂魄,民之肝胆,“中国天眼”的故事,将被人类永远铭记……
- 【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国新时代将为世界带来机遇
- 杨洁篪人民日报撰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上合组织秘书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和平发展愿望
- 担当、深邃、情怀,习主席演讲为何收获这么多掌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