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扶贫的根本之策。在甘肃平凉,庄浪苹果、平凉“红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甘肃省近年来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了无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了实现小康的道路。近日,记者走访甘肃省平凉市几个乡县,记录了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的故事。
金果变成致富“金疙瘩”
“我们种的苹果个儿大,一个个红艳艳的,又脆又甜,吃过的都说好!”在平凉市静宁县常坪村,47岁的常跟院洗好一篮苹果热情地招待来客。他手中的平凉金果是目前平凉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也是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甘肃平凉地处黄土高原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是全国苹果产区中全部符合最适宜区标准的苹果优生区。常跟院家里有盛果期果树200棵,他最骄傲的就是苹果的质量,从2013年苹果第一次上市至今,从不愁销路。他对记者讲,有一次他把苹果拉去宁夏固原销售,一个客人尝了他的苹果立刻扔下手中刚买的一袋重新买了好几斤。“虽然我比他们卖得都贵,但不到一个小时我车上一百多箱苹果都卖光了。”常跟院说。
有优良的果品质量作保证,2016年平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56万亩,农民户均近5亩,基本实现了苹果最佳适宜区的全覆盖。平凉金果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远销中亚、东南亚、南美及欧洲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平凉金果的热销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种上一生一世田,不如务上一亩园”成为广为流传的口头禅。
金果让常跟院家盖起了两层小别墅,也让同村的王菊莲家过上了好日子。王菊莲家里原来靠种麦子、玉米和土豆为生,不仅产量不高,还经常因为土路泥泞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回想这几年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王菊莲很是感慨:“原来我们种地都靠毛驴,住的土坯房还会漏水。后来村里开始推地修路种果树,我们钱越赚越多,盖了新房又买了车,日子越来越好了!”
手握金果这个致富“金疙瘩”,如何能让苹果产量更大、质量更高就成了每位村民最关心的话题。在平凉市庄浪县郑山村,种植大户李玉红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苹果种植领域的“土专家”。李玉红承包了村里30亩2400棵果树,年纯收入已超过30万元。提到自己在苹果种植上的成长之路,他最感谢政府的支持。“刚开始种苹果,树苗是他们免费提供的。现在每年县里还会组织好几次果园管理技术培训,我2017年已经去了3次,对我帮助非常大。”如今李玉红相信“只要肯吃苦,谁都能致富”。
“红牛”带来新气象
在平凉市静宁县原安乡民寨村,王丑子饶有兴致地带记者来到他家的牛棚,看着即将出栏的肥牛和几只出生没多久的牛犊,他心里乐开了花,“今年我家有13头牛了,基本算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养牛户了”。
王丑子本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家中种的几亩土豆、玉米勉强够自家吃,除此之外也难再有其他收入,家里4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2015年甘肃省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了村里,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这两年,村里改造了房屋,修了路,帮扶队的队长雷磊还跟我说,像我家的情况,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出路。”王丑子说。
有了队长的鼓励,也了解到平凉正在快速发展的红牛产业,王丑子也下定决心。“我想要做出一些规模,让牛繁衍开了才是长久之计。”王丑子说。2015年,他用5万元的免息扶贫贷款买了几头小牛,此后又在培育的过程中陆续买入。“明年就有4头出栏可以卖了,现在又新下了4头牛犊,以后我家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也就不用太发愁了。”
去年省里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全县去了8个养殖大户,王丑子也是其中之一,回来后将学到的技术和知识讲给了村里的其他人。
“过去村里大多数人没有经营概念,而现在,全村210户几乎每家都养牛,养5头以上的就有48户,希望既能将特色农产品推广出去,又让大家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民寨村文书齐文武对记者说。
在平凉,红牛产业也开始探索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生产的发展模式。2017年,庄浪县农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并下设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3个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合作社带动、农户入社入股参与的方法,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该公司的水洛镇分公司,记者看到,刚刚起步不久的养牛场已经有了100多头牛的规模。“贫困户可以以资金入股,缺乏劳动力的可以以牛入股,还可以在公司务工,通过多种方式增收。”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继红说。
自庄浪县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也成了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示范样本。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08日 04版)
- 13本记录册背后的"抱团腐败":黑手伸向"救命钱"
- “降速门”或使苹果损失百亿美元 人民日报:洋大牌的公主病该治治了
- [全面打赢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向深度发力
- 扶志扶智强技“三箭齐发”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