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明显增强。着眼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真刀真枪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行政审批制度、工商登记制度、户籍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公务用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司法体制、财税体制等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新一轮改革大潮顺利起势、磅礴前行,改革红利惠及亿万百姓和社会各个方面。
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党心民心大振。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零容忍、无禁区、不留情、不手软,做到全覆盖、回头看,形成有效震慑。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坚决拥护。
以“钉钉子精神”立规矩定方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建设步入快车道。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修订,为全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修订,构建了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施行,推动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随着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的审议通过,已出台或修订党内法规50多部。正是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的修订和出台,有力推动了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这些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钉钉子精神”的强大力量。正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弘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推,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作风之弊得以革除,发展之困得以突破,改革之难得以化解,腐败之势得以遏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打开了新局面。
三
“打铁必须自身硬”。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既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身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领导方法科学、工作作风扎实的重要表征,更是坚决维护中央规定的严肃性、权威性的一大要义。
“钉钉子精神”的动力来源是责任。钉钉子,就是要把钉子的一股挤劲和钻劲发挥出来。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是一种责任,关键在责任,即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岗位责任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一些领导干部并非不知尽责担当的重要性,但一遇问题还是私利当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舒适安逸。有的人“怕惹事”“嫌麻烦”,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之道;有的人总想着位子安稳、官帽戴得牢,丧失了拼搏进取的精气神;更有甚者,一步步滑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偏爱弄虚作假,喜欢做表面文章……一些领导干部因失责而被严肃处理的深刻教训表明,一旦缺少了责任意识、丧失了担当精神,不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误人误己。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首先要认清责任、担起责任、落实责任。只有认识和理清责任链条,知责明责、守责尽责,钉好责任钉子,才能真正担负起责任。
“钉钉子精神”的价值所在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浓厚的为人民服务情怀,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示范。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垂范,勤勉履职、扎实尽责,就能带动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坚守职责、不辱使命。任何一项伟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也只有切实做到“责任过硬”,才能锻造更多勇于担当的宽厚肩膀,从而不断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究竟是不是有责任心、敢于担当,老百姓心中有本账。1988年,习近平同志赴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建立“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宁德第一个下访接待日上,他带领当地干部一件一件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并总结道:“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这种站在老百姓立场的政绩观,既是“钉钉子精神”的价值所在,也是“应该对谁负责”的最好答案。
“钉钉子精神”的根本指向是攻坚。厚厚的墙或木板,钉子往往很难穿透,但如果薄薄的一层就容易穿透。这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像钉钉子一样选择突破口,做到精准发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抓工作落实和各项改革也是这样。我们在许许多多工作环节上,有时看起来“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选准了方位,抓住了“牛鼻子”,精准施策,就能够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因此,“钉钉子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一方面要秉承“为官避事平生耻”的为官品格,勇于担当、敢于亮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不惧风险、不畏权力,以不怕碰硬、敢于碰硬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触及矛盾、迎难而上;另一方面,要有“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的科学态度,重视和善于摸清病灶,把准脉搏,拿出有的放矢的对策,确保钉钉子找准方位,精准发力、精准突破。这无疑应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抓工作落实必须掌握的科学工作方法。
“钉钉子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坚持。需要钉钉子的地方,就是不牢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钉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钉实钉深钉牢。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如为人民做事,就要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往前走;如推进工作落实,就要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态度崇尚实干、秉承实干,在实干中破解难题、在实干中见诸效、在实干中抓住用好机遇。再如抓作风建设,就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常”、“长”二字,以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厌其烦,反复抓、抓反复,像钉钉子那样“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敬终如始。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情形。以往一些顽症之所以反复发作,一些陋习之所以“风过又回头”,往往与工作不能一抓到底有关。这也告诉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工作,要旨在恒心和毅力,像钉钉子那样不抓到底不回头、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久久为功,必定会大有成效;反之,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抑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整体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势必在工作实效上打折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展现了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重实效、出实招、办实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钉子再钉下一颗,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力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