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 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强大支柱
2018年02月04日 16:46: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摘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实体经济结构出现高级化的内在和外部驱动力。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坚实的支柱。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关键是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化解产业结构失衡,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效率和质量为导向。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体经济 制造业 科技创新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月30日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一般意义或者传统意义的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除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工业,构成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其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核心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最狭义的实体经济。广义的实体经济,除了包括传统意义的实体经济外,还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待处理好工业内部产业关系、工业与服务业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这三个重要的经济结构问题。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实体经济结构出现高级化的内在和外部驱动力。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坚实的支柱。

  聚焦当前实体经济结构,在产业、企业、产品层面看,都有待高级化。产业而言,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不够、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等方面问题。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国际产业链分工地位有待提高,产业亟待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产业融合还有待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全,而且存在链条割裂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企业层面,优质企业少,世界一流的卓越企业更是缺少,此外仍然存在大量“僵尸企业”。在创新能力、品牌、商业模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近些年来,受内外因素影响,许多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出清,形成众多“僵尸企业”。产品层面,产品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档次、标准水平和可靠性、附加值不高。

  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关键是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化解产业结构失衡,以创新为驱动力,以效率和质量为导向。在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力。第一,要协调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创新,促进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是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共同目标。竞争政策发挥着更为基础的作用。政府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需要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需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面营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针对切实的前沿技术、新兴技术和中小企业的创新领域,采用补贴、税收优惠、贴息等形式的扶持性产业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引导创新方向上,要注意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促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促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和快速转换。

  第二,协调促进产业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水平,建设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体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提高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升级,一定要抓住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这个“牛鼻子”。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产业体系的“阿克琉斯之踵”,无论是制造业的供给质量提升,还是解决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都要依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体经济结构高级化,依赖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开放,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中国实体经济质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第三,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实体经济各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共性质量服务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和技术扩散服务三个组成部分。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和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和管理,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内容。

  第四,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与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结合,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变化。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持续创新、不畏风险;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既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也要有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和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设计。

  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等未来5年工作总基调。这无疑为未来实体经济发展、化解“虚实结构失衡”指出了政策方向。具体贯彻实施,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彻底打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巨大收益反差的“去实向虚”的自增强机制,将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从关注金融领域风险转向关注长期系统性经济风险。当务之急,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迅速着手建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针对虚拟经济总量调控、实体经济高“杠杆”、地方政府高债务和“僵尸企业”等系统性经济风险点,多策并举,全面防控。

  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是,形成符合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大趋势的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和作用,正由过去经济增长的主导向承载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和决定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正需要新的供给体系,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

标签:实体经济;经济体系;制造业;产业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