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当代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的一切都是空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伟大战略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关键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相继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四个全面、五大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性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的战略转变,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当代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的一切都是空谈。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以下体系和机制。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一国经济的成长核心,产业体系的完备和茁壮是一国经济实力的根本要素。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构上要合理,在发展上要协同。首先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合理和协同发展。农业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第二产业中,现代制造业发展是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现代经济中,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不仅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长靠的是创新,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市场制度框架建设,包括市场环境建设和各类市场培育、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市场有效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持,以及处理好市场的保护和开放的关系,等等。二是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最根本的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市场机制能否发挥好有效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我们的市场是否是统一开放的,是否是竞争有序的,以及相关法律的健全完善和相关法律的执行程度。
3.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一般来讲,要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考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收入分配制度要从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保证经济增长的动力,这就要在生产领域,按照生产要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程度进行初次分配。当前在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时,特别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知识智力投入要素的合法合理收益。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要通过积极发展普惠性的社会公共事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
4.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差别一直是我国力图消除的三大差别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由于城市具有的积聚优势而率先发展,城乡差别曾一度有所扩大。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二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差别。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由于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多项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取得积极效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明显地逐步缩小。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速快而有所扩大。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逐步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四大战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建立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5.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立绿色发展体系,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们或是没有认识到,或是没有充分重视,或是采取的措施不够有力,环境问题有恶化趋势。十八大以来,“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认识日益深入人心,并落实到各方面行动中。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包括“绿色”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适应当代世界这一特点,我们呼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的重要内容。
7.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统筹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颠扑不破真理的具体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宏观调控工作遵循稳中求进都是制胜法宝。当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九大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传承、发扬“兵团精神” 筑牢屯垦戍边基石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江苏:聚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专家谈】凌晓明:开启新时代网络正能量聚合的“中国使命”
- 第三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