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器官捐献协调员王璐: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18年03月01日 11:19:06 来源:中国青年网

  器官捐献协调员王璐: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剪辑:杨茜

  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来自北京佑安医院的“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感动人物获奖者王璐就是其中的一员。工作中,王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愿意捐出他(她)的器官吗?”

王璐。中国青年网记者郭文静摄

  少时立志学医 “转行”不忘初心

  王璐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她认为医生是一个奉献大于收获的职业,而这种奉献精神能带给自己更大的价值和成就感。

  1998年,王璐从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毕业,独自踏上了去东北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求学的路。7年本硕连读毕业后,她来到北京佑安医院,进入肝移植中心的ICU(重症监护室)工作。在ICU里,王璐主管的大多数都是肝硬化或者肝癌晚期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如果有肝脏能做肝移植就能活下去,不然的话就只能等待死亡。看着ICU里在死亡线上徘徊的重症患者们,除了治疗之外,王璐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2010年,随着我国首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诞生,佑安医院也开设了相应的协调员岗位。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王璐率先投身了进去。在ICU的工作非常忙碌,每3天还要值一个24小时的班来负责病房所有的重病患者。但王璐还是选择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成为一名器官捐献的推广者和宣传者。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训之后,王璐在2012年考取了中国器官捐献协调员资质,正式成为了一名持证上岗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至此,在佑安医院ICU病房里工作了8年之后,医生王璐“改了行”,投身到了一个完全新兴的领域中去。

  尽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王璐“努力让每一个患者都拥有生的希望”的初心没有变。在王璐的带动下,王璐的家人们也从开始对器官协调员一无所知,到积极为器官捐献做宣传,积极推广器官捐献理念。虽然王璐对于事业的投入程度远远高于家庭,但是在父母和爱人的眼里,王璐的工作不仅仅是救治患者,更是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他们为她从事着这样一份工作而感到自豪。

  在家人的支持下,王璐获得了更多坚持和奋斗的力量。近8年来,王璐以及佑安医院的整个器官捐献办公室共完成了70多个器官捐献案例。

工作中的王璐。本人供图

  前路几多坎坷 我自迎难而上

  尽管已经做了8年的医生,器官协调员这项工作对王璐来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工作中,她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对于绝大部分疾病,医生们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路径,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是人体器官捐献则是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很少有经验可以借鉴。“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能跟着国外去学,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再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各种医学标准和医学原则去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

  起初,王璐对器官协调员的认识是“收到患者无法救活的时候来到患者家属身边,向他们宣传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理念,然后动员家属在患者去世之后将其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让等待移植的患者获得新生。”在接触到人体器官捐献的具体案例的时候,王璐也被一些临床医生与患者家属质疑过,甚至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她从没有中途放弃过,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倾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展开,王璐发现与医生和患者家属沟通只是器官协调员最为基础与浅显的工作内容,只是整个繁杂工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协调员们还要掌握极其扎实的医学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迅速的决策能力。

  器官移植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医学行为。王璐表示,在去年一年当中,她们共接收到2000多条自愿捐献的消息,但是最终只成功了20多例。虽然有很多患者有捐献的愿望,但是在他们去世的时候,已经不再具备捐献条件。

  从潜在捐献者的发现到器官的成功捐献障碍重重。有时候,是患者家属想法的动摇;有时候,是一张迟迟开不下来的死亡证明;有时候,是患者主管医生有不同的理念,不愿意配合移植医院;有时候,也许仅仅是因为一次红灯。在一个捐献器官的成功移植之前,他们一刻都不能放松。无论是对于器官捐献者还是对于等待器官移植移植的患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这就要求器官协调员们,在各种情况下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王璐来说,器官协调员与普通的医生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份工作更偏重于人文关怀和管理。她说道:“以前做ICU医生的时候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病人救活,但是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方面就没有时间顾及到了。”但是在成为一名器官协调员之后,王璐更能站在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立场上考虑他们所面对的状况。

  作为一名合格的器官协调员,具备牢靠的医学知识和随叫随到的奉献精神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纪律,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恪守原则,都要对生与死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协调员的工作,王璐也有她自己的理念:“我总是对我的协调员同事说,我们是传达捐献的理念,不是劝捐,要尊重家属知情同意的选择权。”

王璐参加卫计委十九大精神百姓宣讲团巡讲活动。本人供图

  勿以善小而不为 星星之火可燎原

  截至目前,王璐已经在这项工作中探索了近8年。在这8年当中,佑安医院的协调员也从她一个人的“单枪匹马”变成了9个人的“团队作战”。在王璐和团队的探索下,佑安医院也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器官捐献流程,整个流程包括22个环节,12组人,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独立工作,各司其职。王璐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亲眼见证了器官捐献理念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过程。

  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我国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占到器官来源总量的比例几乎为零。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4日,中心已见证成功捐献15011例,捐献器官41509个,有373536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当然,这些进步都离不开器官协调员们的不懈努力。他们来回穿梭于各个医院之间,一次次地和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一遍遍地向其他医生以及患者家属普及宣传器官捐献理念。除了工作中必需的场合,王璐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尝试。比如,走进社区做宣讲活动,虽然参加活动的大多数都是不具备捐献条件的老人们,但是王璐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宣传这样一个新的理念来说,老人们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只要坚持做下去,知道这件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从去年开始,王璐还在首都医科大学开展了公益的辅修课程,从教育方面入手普及器官捐献的理念。王璐认为,要改变国人的观念,教育是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去年的一次教学让王璐印象深刻,因为课堂上的所有医学生们都表示愿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的、无偿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位有爱心的公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亦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而努力,王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标签:器官捐献;器官;人体器官捐献;佑安医院;捐献;患者家属 责任编辑:吴盈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