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两会聚焦】春来花初绽,北京传来贵州文化自信新音符
2018年03月12日 11:20:41 来源:多彩贵州网 陈李育 杨昌鼎

  多彩贵州网讯(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 文/陈李育 图/杨昌鼎)春来不语,然草木皆知。一阵风起,花儿蓓蕾舒展,草木将春的信息传递——

  “贵州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贵州的文化自信也是坚定的。”

  “贵州古村落里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说不完的故事。”

  “只有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文化自信才能走得更远。”

  ……

  3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访谈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雷艳,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以“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瑰宝”为题,发出了新时代里贵州多彩文化的自信之音。

  谈文化自信,欧阳黔森认为,贵州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贵州的文化自信是坚定的。

  文化自信 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说话

  《二十四道拐》《雄关漫道》《奢香夫人》,欧阳黔森曾用众多“爆款”影视作品,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会上,欧阳黔森用作品说话,谈出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最新的作品是关于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是一个党派、一个国家、一个军队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欧阳黔森认为,作为一个文化战士,要讲述好长征精神,更要讲述好新的长征精神,书写好长征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下一部作品也已提上日程,关注贵州精准扶贫。契机源于某次在遵义花茂村采访,一个农民扬起幸福地笑脸告诉他:“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一句朴素的话,却让欧阳黔森感动至深。在欧阳黔森看来,精准扶贫工作深得人心,他要把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用作品呈现出来。

  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阳明文化、夜郎文化……欧阳黔森用作品表达贵州的多彩文化,他说,贵州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贵州的文化自信也是坚定的。用作品繁荣贵州文艺,表达贵州自信“是我们作为一个创作者、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担当。”

  雷艳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古村落保护当中,让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让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保护 来一场古村落振兴计划

  同样认为要用作品坚定文化自信的,还有雷艳。

  “文艺工作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尖兵力量,首先在文艺上要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雷艳的歌声里,观众听到了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对新时代的赞美高歌,还有对美丽故乡的思念。

  乡愁源于家乡与古村落。

  “在贵州的古村落里,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说不完的故事。”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雷艳一直关注着古村落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传承。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雷艳通过众筹的方式为家乡黔东南州施秉县屯上重建了千年岜梭芦笙场,圆了乡亲们多年来的夙愿。“今年,我们开始了古村落保护故事的升级版——古村落振兴计划。”

  如何实施古村落振兴计划?雷艳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来北京开会前,她到施秉屯上村调研古村落发展时发现,在当地村民心中,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从传承祖先留下来的苗族刺绣、手工技艺,在农忙之外唱歌跳舞,坚持种植没有污染的粮食和庄稼……

  “他们认为的幸福感,是一种原生的。”雷艳将这种幸福感理解为在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关于幸福和快乐原生动因,这动因就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活的智慧。雷艳认为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智慧总结,将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十年来,石丽平徒步3万多里路,从贵州的东走到西、从北走到南,走遍贵州苗寨山山水水,只为了解、挖掘、弘扬和传承贵州刺绣文化。

  文化传承 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发展促传承

  2017年10月30日的一场国际时装周上,一组样式时尚又传统,还略带一丝神秘的中国风服饰广受好评。这些时装来自贵州,是贵州苗家土布“松桃苗绣”。

  “我们的土布很火,上个月光给北京一家公司就发了48万套土布。”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是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由她们企业制作的苗族服饰亮相时装周后大火,如今她将苗族服饰卖到了美国、韩国、日本等67个国家,由她们所做的“鸽子花旋极图”还被作为联合国礼品使用。

  传统文化走向市场,石丽平深知民族文化不仅要传承,还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从输血走到造血”,才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为了让更多的苗族绣娘利用手中的技艺脱贫致富,她在2008年创办了公司,带动当地妇女创业就业,绣娘从最初的3名增长为现在的一万多名,这些绣娘绝大多数都是返乡人员和留守妇女。

  “小小的针尖撬动了一方脱贫致富,也带领一方人民走到幸福的道路上来。”如今公司里有60后、70后、80后、90后,还有00后,一支庞大的队伍,一种文化的传承。石丽平说,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和动力,需让沉睡的“遗产”“活”起来,在贵州的“大扶贫”战略中大显身手,才能以发展促进传承,文化自信才能走得更远。

标签:文化;贵州;传承;古村落;全国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