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3月26日讯(浙江之声记者高嵩 通讯员顾东栋报道)近日,两只满载各式玻璃弹珠的集装箱从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运出,将走海路前往意大利。该公司眼下需每天24小时开工生产70多吨的玻璃弹珠来满足订单,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小球”的前身却是遭丢弃的废旧玻璃。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看到成堆的废旧玻璃经过粉碎、熔炼、定型,最后变成一颗颗漂亮的珠子,被销往世界各地。
在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露天仓库里,堆满了像小山一般的玻璃碴。公司总经理杨荣定说,这些玻璃废弃物主要来自居民家庭、装修垃圾等,由废品收购人员收集分拣之后再卖给公司。为了运输方便,运到这里的玻璃已经经过粉碎。碎玻璃是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每吨废玻璃大概有97%的利用率。通过自创的技术工艺,企业生产的玻璃珠大量采用废玻璃,比采用石英砂原料省下不少成本。
据悉,为提升产品成色,生产玻璃珠时会在玻璃中添加少量纯碱和澄清剂,然后经机器自动倒入熔炉,在1450℃高温下熔化,再经着色、模具定型,最终生产出色彩丰富的玻璃珠。
如今,公司每年生产的27000余吨玻璃产品,超过95%销往世界各地,年销售额可达4000万元。去年,该公司开发了玻璃款雨花石,用的仍是废旧玻璃,目前这款雨花石已经在国内250多个城市销售,市场价每吨5000多元,还出口到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吃进垃圾,生出金蛋,长利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废里淘金”不仅实现垃圾变废为宝,也成为当地探索循环经济模式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生动案例。
随着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处理和填埋能力越来越跟不上需求,垃圾减量、废物利用变得更为紧迫。“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促使我们积极提升终端消化能力。”宁波市海曙区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直言,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借助生产型企业的力量,从源头上分捡、回收、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有利于城乡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一条行得通的经济社会双赢发展之路。
在宁波市海曙区,将各类垃圾“吃干榨尽”变成财富的循环经济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开建新房、二次装修,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如何处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海曙区高桥镇岐阳村的浙江星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原本令人头疼的建筑垃圾,经过这里的一条流水线,摇身一变成为了各类实用的砖瓦建材,被再次利用获得新生。公司负责人丁兆连介绍,建筑垃圾运回后,经过拆除分类分拣,将其中的金属、塑料、纺织品、木质材料等杂物剔除。再将分选出来的建筑垃圾破碎、搅拌,最后压制成砖块。“这种再生砖质量更好,无论是抗风化、抗裂、抗压能力都超过了普通水泥砖,达到了国家标准。”丁兆连说。
海曙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副主任任海芳表示,随着眼下城乡建设的持续加快,建筑业发展日新月异,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按照传统方式,大部分地区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建筑垃圾,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压力。而通过新型环保公司的回收利用,实现垃圾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也是未来垃圾循环经济的大势所向。
除了以上两家企业之外,宁波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用高标准的先进技术每天将2250吨垃圾变成80多万千瓦时电能;宁波开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将城区饭店、食堂的剩菜残羹变成沼气燃料,还开创了民营企业参与市政环保建设的“宁波模式”;宁波绿环化工有限公司则喝进“地沟油”吐出工业用油脂……如今,海曙区通过发展二次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开拓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循环经济也被视为朝阳产业。
变废为宝能在工业上大放异彩,也能在农业上得以广泛应用。天胜农牧就从畜禽粪便中刨出了一座“金山”。据介绍,农场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与杂草、秸秆以及残渣剩料等农业垃圾进行混合堆肥发酵,制成微生物发酵肥,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生长。靠着自创的生态循环模式,农场“点绿成金”,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障了农产品品质,有助于打开更大的销路。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条相关的废旧垃圾二次产业链落户宁波海曙。
“与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循环经济更是带来突出的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海曙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海曙区将争做垃圾分类的领跑者,同时在循环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该负责人表示,将会联合市区两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效率,给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实现垃圾变废为宝的最终目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