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林五弟创新集装箱业务管理机制,助力港口降本增效
初心不改 扎根洋浦港码头27载
海南日报记者曾毓慧 通讯员郭子龙
3月30日中午,阳光正好,洋浦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昌盛集5”号、“瀚兴”号两艘万吨级集装箱轮正在装卸作业,集装箱拖车在码头前沿和堆场之间来回穿梭,桥吊挥舞着有力的铁臂不停地作业。
“这段时间,进出港船舶明显增多。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今天上午我们开通3条作业线,已经满负荷作业了。”国投裕廊洋浦港口有限公司集装箱业务部副经理林五弟告诉记者。
午饭后,林五弟顾不上休息,来到港口中控室,认真查阅3月中旬集装箱单桥装卸效率报表,还不时切换着遍布在码头各个重要位置的探头,监控着集装箱作业各个环节。
当监控画面切换至矿石堆放场时,画面中一辆清扫车清场作业时扬起了阵阵粉灰。原来,当天下午运送拼矿石的集装箱货轮即将驶抵泊位,为了赶时间清场,清扫车司机趁着洒水车正在储水的功夫提前到场作业。“没有经过洒水同时作业,这样不符合规范操作!码头扬尘会影响集装箱矿石拼箱,从而影响到集装箱船的装卸效率,我们工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每个环节可不能有半点马虎!”林五弟厉声说着。
林五弟是海南昌江人,1991年夏天,从上海港湾学校毕业后,他踏上洋浦这片热土,投身洋浦港建设,成为一名码头产业工人。那些年,洋浦港远离城市,港口腹地经济上不去,在刚刚开港的几年时间里,港口货源匮乏,货轮稀少,港区内缺乏文体活动场所,生活枯燥乏味,一些人选择离开,但经历着潮起潮落的林五弟始终坚信着,面朝大海,总会有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创新是洋浦港口生产的生命力,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法宝。”这是林五弟常对同事说的原话,朴实的言语发出了满满的奋斗能量。集装箱进出闸一直是码头作业效率短板,在集装箱业务刚刚开展时,车辆进出闸口采用人工录入,人工录入从核对箱号、铅封号,核对箱体状况约需2分钟。面对这个难题,自2015年起,林五弟和同事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并提出“电子自动化闸口”方案,经过不断地系统摸索、操作试行、咨询整改,洋浦港预计今年内将运行集装箱自动化闸口管理系统,到时通闸车辆的通关速度将成倍增长。
“既要稳稳地扎根干事,也要多动脑子提升效率,这样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林五弟意识到,集装箱进出场作业不但会影响船舶装卸作业总时间,还会影响集装箱的整个集疏运。2013年,在船舶、堆场同时作业时,林五弟试行优先进行出场作业,此举有效地加快集装箱车辆疏港速度,使集装箱进出场超时率由原先的18%下降到10%,同时,集装箱装船效率不断提高。比如,以前一艘上千标箱的集装箱船舶作业要花2天的时间,现在仅用1天就完成。2014年11月10日“惠金桥82”轮集装箱卸船作业,作业效率高达50.17自然箱/时,打破2012年的记录,再一次刷新海南港口的最高记录。
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中,今年刚满50岁的林五弟在洋浦港已经足足坚守奋斗了27载。2009年海南省劳动模范、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这一项项荣誉称号足以展现林五弟对港口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他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码头一线工人,努力奋斗成为码头骨干管理层,但唯一不改的是林五弟对洋浦港码头的奉献初心。(本报洋浦4月5日电)
记者手记
以“螺丝钉”般坚守践行“工匠”精神
海南日报记者曾毓慧
烈日晒黑了肤色,海风吹糙了眉宇,无论是最初的码头理货员,还是现今的码头骨干管理层,27年以来,林五弟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码头工人”。
在他看来,海南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区域,作为海南优良港湾的洋浦港,近年来洋浦港口经济突飞猛进,吞吐量也连年攀升,在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智能化操控,给洋浦港码头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与高效,码头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这些年,码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干劲都很足,我们是老员工,也是管理层,不仅不能有半点怠慢的态度,更要站好队、带好头、干好事!我想,幸福就是这么奋斗出来的!”林五弟说,这里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陪伴着他走过那段干事创业的年轻岁月,积攒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沉淀了沉稳的工作作风;诚然,工作有时也会略显单调、枯燥,也会不时面临各种压力,但因为热爱这个行业,他会在码头一直坚守下去。
犹如码头上那一枚小小的“螺丝钉”,林五弟的理想很执着,意念却很坚定,在27载的坚守奋斗中,他始终兢兢业业,一直努力践行“工匠”精神,认真续写着码头工人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