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新时代奋斗者之歌】梅静:让梦想在家乡绽放
2018年04月08日 14:59:1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记者 林凤斌 通讯员 冯英华

  让梦想在家乡绽放

  ——梅静从北京辞职回易县五道河村创业的故事

  梅静在检查文创产品。冯英华摄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在北京落户安家,有着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从家乡走出去多年后,梅静又回到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最近一段时间,梅静的事迹在网上广泛传播,她也因此成了“网红”。

  “虽然离开多年,但我一直深爱家乡,这是我选择回来奋斗的原动力。”创办听松书院、实施文创项目、保护传统村落……梅静说:“在家乡更能实现我的梦想。”

  为梦想舍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和生活

  梅静今年34岁,她的家乡五道河村位于清西陵核心景区内。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绘画,家乡的古松、古建、山水等都是她的写生素材;山上的松涛、小河里的倒影、村里的老宅等给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2009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梅静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工作。短短几年时间,她参与规划设计的项目,就获得了10多个全国及省部级大奖。

  整合传统村落的文化、教育、旅游及相关产业,让乡村文化立体呈现并“活”起来,是梅静始终如一的追求。她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通过亲身实践,把自己的规划设计理念转化成生动的案例。

  五道河村紧邻泰陵,是一个充满满族风情的传统村落。每次回到家乡,梅静都会从专业角度去审视这里的一切。在她看来,满族的音乐、服饰、礼仪,以及摆字龙灯、宫绣、古建修缮等传统工艺虽然都还存在,但还不能与清西陵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出当地的地域历史文脉。

  参加工作后,梅静到过全国五六百个传统村落。走过的地方越多,挖掘家乡历史文脉、弘扬清西陵地域文化的使命感就越强烈。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梅静回家乡实现抱负的想法更加坚定。

  2014年,梅静毅然放弃在北京年薪五十多万元的工作,抵押了房产,拿出全部积蓄,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五道河村创业。

  从建立传统书院破局

  清华大学硕士生、国内顶级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师……带着这些标签回到村里,乡亲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梅静。离乡太久,梅静不知如何接近大家。但她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益于家乡,乡亲们早晚会理解她。

  传统书院,在历史上往往是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制高点。梅静认为,由于公共文化空间等资源匮乏,五道河村在地域历史文化教育方面还有缺失。因此,建立传统书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道河村内有许多古松。2015年,通过校友、同事、亲朋等多方筹集资金,梅静开始在自家老宅建听松书院。2016年5月,书院建成,收集了中外名著、自然科学、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2万多册图书,并设有五十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免费向村民开放。

  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听松书院办起公益性的文化讲堂,每月一讲,每次一个主题,涉及地域文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古建园林技艺、乡村发展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传播清西陵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同时,梅静还亲自担纲,面向青少年和儿童,开办了公益性的美育课堂,每周一讲,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确定主题,把经典诗文、绘画、音乐和书法融入其中,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在梅静最初的设想中,人们接受听松书院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书院一开放,便陆续有村民和孩子们来到这里。特别是美育课堂,第一次开课便来了30多个孩子。一年多时间,美育课堂共举办了40多讲。一位叫王李婵的孩子从没缺席过。孩子的妈妈王蕾说:“在村里能享受到这种人文教育,再也不用羡慕城里的孩子了。”书院的开办,让梅静和乡亲们找到了共同语言。现在,再和乡亲们见面,大家都会主动和她打招呼。

  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听松书院同时开设了9间民宿。入住的游客,翻阅图书,听公益讲座,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口口相传,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不到1年时间,整个书院便扭亏为盈。现在,游客要想入住,节假日需要提前一周预订。为此,梅静又和周边村民合作,按照历史风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间民宿。

  如今,听松书院已成为五道河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梅静的梦想正在“着陆”。

  让地域文化“活”起来

  “只有把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通过更多载体触摸和感受历史,地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以听松书院为依托,2015年,梅静注册成立了河北听松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听松原乡艺术工作室和听松艺术工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文创产品必须根植于地域历史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梅静带着由五个人组成的设计团队,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记录清西陵的建筑装饰和雕刻,搜集燕下都的瓦当文样,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找寻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光照片就拍了一两千张。经过不断筛选,最终从众多的资料中整理出20多张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文样。

  图案文样与实物结合,才能真正转化成文创产品。每个产品从材质、尺寸到包装、说明卡片,梅静都亲自参与设计。产品设计出来后,她总是反复打样、试验,有的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定型。

  梅静团队研发的所有文创产品,都陈列在听松书院的地下展馆里。拿起一个形似柿子、木石结合的砚台,梅静介绍说,这款名为“柿柿如意砚”的产品,把当地的玉带石、贡柿的历史典故以及清西陵建筑装饰中的柿蒂纹结合起来,既充满文化内涵,也很实用。据了解,梅静的公司现已开发出日用物品、文房雅器、装饰陈设3大类、30多件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非常受欢迎,大都供不应求,有的产品已经生产了五个批次。“现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下一步我们会扩大生产规模。”

  梅静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底,受邀参加北京卫视大型文创类节目《创意中国》,梅静的项目在创意案例评比中,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奖”。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和她进行了联系,将于今年4月份来她这里考察。

  改造民居建筑、改造村落景观、发展特色民宿……让五道河村地域文化“活”起来,梅静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虽然很累,但她每天都感觉十分充实和快乐,“在家乡我重新找回了归属感。” (记者 林凤斌 通讯员 冯英华)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更需增强文化软实力

  时下,选择回农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多。然而,梅静回乡创业,带给村民的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

  最初回到家乡,筹资建立听松书院,乡亲们大多以为她只是在外面挣了大钱,翻盖一下老宅,以后有时间回来住住。对于书院到底能给当地带来什么,人们从未打听过,也不关心。因为那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

  就像梅静所说的,她建听松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家乡公共文化空间和人文教育的缺失,引导人们关注地域文化,使家乡更有文化底蕴。

  人们最初对梅静做法的不理解,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她这样做的必要性。记者认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济振兴必不可少,但文化软实力更需进一步增强。  (林凤斌)

标签:家乡;梦想;清西陵;道河;村落;传统村落 责任编辑:金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