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贾雪静):从人烟稀少的戈壁沙漠、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到高温潮湿的偏远岛礁,到处都留下了傅祥的足迹。今年41岁的傅祥是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工作21年以来,傅祥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担负着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建站、扩容和改造工作。
挑战身体极限,只为肩上的责任
建造卫星通信站的场所往往都是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地区。傅祥带领团队成员多次前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参加卫星固定站项目的建设。在青藏高原建站时,由于高原缺氧,傅祥和队员们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头晕,心慌。为了在规定期限前完成建站项目,傅祥和队员们忍受着身体上的不适,每天都坚持加班加点地工作。
每当遇到困难,傅祥都是跑在最前面、干的最多的那一个。他说:“我的经验丰富些,自然要多干些,在外面跑的时间长遇到的艰苦条件多,相对来说身体素质强壮些。所以重活尽量自己来,让那些高原反应严重的队员做一些相对轻松的辅助工作。”毫无疑问,傅祥是整个团队的主心骨,跟随傅祥一起工作的队员说,“看到傅师傅每次出差都抢着干活,我们也感受到了那种敬业、专注的力量,纷纷向他学习,大家共同协作、相互扶持,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对于工作队来说,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穿线缆,因为每个方舱到机房之间的线缆都是通过地沟连接的,地沟里又窄又暗,只能趴着前进。时值隆冬季节,室外的温度已经降至零下十几度,不时还有大雪来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傅祥和团队的队员们仍然一直坚持工作。
傅祥在(左)某岛礁架设某卫星通信天线
而到岛礁建设卫星站时,又是另外一番艰苦经历。傅祥回忆说:“到某岛礁建设卫星站时,岛上工作时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紫外线还特别强,刚开始时皮肤又红又痛,几天后就开始脱皮。但是想想常年生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国防事业贡献的人们,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保障国防通信安全就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事。”
有一次岛礁卫星通信设备出现故障,岛上通信全部瘫痪。傅祥和队员们火速前往,由于海浪很大,船只晃动很厉害,很多队员都出现晕船呕吐,晕船严重时队员们连胆汁都快吐出来了。为了减轻呕吐症状队员们有时一天粒米不进。经历一番煎熬后傅祥和队员们抵达目的地,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快速完成了抢修任务。
机动灵活,各种突发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每一次建站面临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情况,现场架设安装设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材料和工具不足、场地限制、高温高湿腐蚀天线材料等等。傅祥说:“出去次数多了,经验多了以后,每次出去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即使准备再充分,现场还是会有各种状况不断发生,只能够随机应变。”
傅祥曾经带领团队多次远赴某岛礁作业。他改进材料和结构,使新型卫星天线设备适应了高温、高湿、高盐腐蚀等恶劣环境。
傅祥在调试车载卫星通信天线
2014年7月,傅祥参与了某省新型卫星项目。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在实际建造中受到场地限制,设备无法正常安装。傅祥通过仔细的观察、测算,对定制机柜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解决了设备安装的工艺难题,保证了整套卫星系统的建设。
傅祥的徒弟樊璐说:“我最佩服的就是师傅遇到问题时机动灵活的处理能力。有时候我们自己在外面建站,遇到困难也会打电话向师傅请教,他会详细地询问现场情况,而且总能支上招。”
精心钻研、自主创新
傅祥喜欢思考和钻研,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思考怎样让操作更简单省力。与傅祥共事十多年的同事郭跃说:“傅祥不仅能吃苦、脑子活,而且知识技术都很扎实,研发了很多新的技术发明。”
汇流环是船载卫星天线上的重要组成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经常会受到供应商的掣肘,严重影响企业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傅祥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多次实验。傅祥说:“每一次实验失败,我都不会气馁。因为我们有信心通过努力破解难题。面对实验失败,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总结经验,改进工艺。”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刻苦攻关,终于开发出了新型汇流环。这种新型汇流环满足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替代了进口产品,当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傅祥和同事研究新型汇流环
类似的新发明还有很多,而一切都得益于傅祥的那股“钻”劲儿。例如他设计出的可调节的工字型安装支架,不仅解决了安装的工艺难题,而且操作起来十分简洁方便。
秉承工匠精神,致力技艺传承
傅祥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工匠要具备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工匠精神需要实践,但更需要是传承。
傅祥回忆起自己的师傅时说,“我每次教徒弟时都会想起师傅胡维宁当年对我的教导。他传承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师傅钳工技艺超群,为人和蔼可亲,在工作中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生活中他又像一位慈祥的父亲,我也想做一个像师傅一样的人。”
近年来,傅祥所在公司招收了十余名新进大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是关键。傅祥主动承担起指导老师的工作,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深入浅出的传授给他们,特别是在产品安装工艺方面。他说:“每一步我都给他们做详细的分析和讲解。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他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掌握了基本综合技能,并转战南北,配合完成了公司多个重点项目。”
傅祥说:“以后我将继续提高钳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再接再厉,带出一批批徒弟、团队,弘扬工匠精神,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焊接之花”白映玉:27年坚守人生理想 焊铸工匠精神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多语种图书在伦敦全球首发
-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付正勇:小身体中的大耐力
- “给导弹安个家” 航天手艺人王保森要把这项工作做到极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