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富士,还有国光、红星……”见到束怀瑞院士,是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果园的苹果树下,已是89岁高龄的他正兴致勃勃地给学生和记者介绍苹果品种,目光明亮,语速飞快,腰杆笔直,他满头银丝与身后一树树洁白的苹果花相映成趣,成为春天里的一道风景。
束怀瑞(右二)向农户传授果树种植技术。山东农业大学供图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这位老人近70年如一日地行走在实验室和果园间,为我国苹果、梨等果品带来多年的丰产,为多个产区的果农带来连年的增收,更为我国水果产业带来数十亿元以上的巨额经济效益。至今他也不愿停下奔波的脚步,“我前天刚从临沂那边开会回来,果园就是我的实验室,和果树亲近、为果农服务,事业才充实,人生才有价值,何乐而不为!”
“顶天立地”做科研
现如今,甜脆可口的苹果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寻常不过了。谁能想到,在70年前的中国,吃一口苹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1950年,21岁的淄博小伙儿束怀瑞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随即留校任教,第一项工作就是管理果园。他目标很明确——始终为农业特别是果树生产服务。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了果树“上山下滩”,如何保证果树在土壤相对较差的环境下稳产增产,成了难事。束怀瑞在基层果园摸底调查中发现,果树研究和管理大多只考虑地上部分,忽视地下部分的研究。因此,从1954年开始,他和同事组建根窖下到地下观察,开展苹果根系研究,几十年来,在苹果根系发生演化规律、信号传导等方面取得许多基础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指导我国果树增产的重要技术依据。
1958年,他总结劳模陶遵祜的果树管理经验,结合果树学知识,提出了苹果“三大主枝主干疏层形”和枝组培养、修剪技术,至今仍在我国苹果生产上广泛使用。几年之后,束怀瑞和同事一起率先运用同位素技术开展了果树营养生理研究,并提出“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
近70年来,他主持编著高校统用教材《果树栽培生理》《果树研究法》、现代农业专著《苹果学》《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9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为我国果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1年,他当选为我国第一位果树学专业的院士。
“搞农业科研,必须一头攀登科研高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也就是‘顶天立地’。”束怀瑞时常这样讲。著作丰富、成果累累,他却戏称自己为“有点专业知识的农民”,“这60多年来我有30年是在果园里度过的,我体会到农业科研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我的许多重要理论都是这样得来的。”
“我只想多办些实事儿”
束怀瑞喜欢“算账”。“技术推广后,一亩草莓产量能够翻番,每公斤能卖上50元甚至上百元,这样一算,农民一年能增收好几万元啊。”在采访中,他一连跟记者提了好多个这样的增产致富例子。对果农增产后的经济效益,他极为重视,“我只想多办些实事儿。”
20世纪70年代,他来到鲁西北的禹城县蹲点。因为土地盐碱化,果园平均亩产不足400公斤。束怀瑞在当地反复试验,推广幼树密植丰产技术,将5年生的梨亩产增加到2500公斤。
1982年,束怀瑞来到沂蒙山区进行技术扶贫。当地蒙阴县多数苹果园低产,甚至许多果园根本不结果。52岁的束怀瑞带着学生上了山,每天天一亮就进了果园,挖土分析测量,一直忙到天擦黑才休息。经过反复摸索,他提出简单易行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第二年,七八年不结果的10亩苹果园结了果,亩产达1100公斤。后来,这项技术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7.6亿元。
1989年,束怀瑞主持“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大面积技术研究”课题,在山东18个县市区的108万亩果园进行大面积开发研究,四年后,平均亩产由129公斤提高到1010公斤,为全国平均产量的2.6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品质,1994年他又主持了“20万亩高档苹果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套袋等技术,使高档果由3%增加到15%,每公斤苹果增值3元。
这几年,束怀瑞又带着团队系统总结了40项水果增收致富集成技术,在山东、陕西、云南等地推广,同时,通过良种产业化工程、院士工作站等形式,他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在全国一块块土地上开花结果,成了果农眼中致富的“金钥匙”。
“我还要把知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一双黑色的布鞋,一件浅灰色的夹克,两边衣兜处都已磨破。访谈时,束怀瑞的这身装扮令记者印象深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果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束怀瑞始终保持着朴素和谦虚。“30年前,我在学校第一次遇见束老师,他刚从果园回来,简直就像个老农。”他的学生、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高东升回忆,“当时我问他,您是做什么的呀?束老师微微一笑,‘我啊,就是个研究果树的。’”
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上寨村农户尹承俊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束怀瑞到他的果园专门指导了七八次,“有一次他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但他坚持冒雨看果树长势,鞋上、裤子上都是泥水。八十多岁的老人了,真让人佩服。”
已至耄耋,尽管有晕车的毛病,但束怀瑞仍不愿放下“上山下滩进果园”的热情,近70年耕耘于巍巍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他向记者专门提到了校训“登高必自”——“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今,我身为一名高校教师,从事农业科研,更要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对农民负责。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我,我还要把知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08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