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苗族特色服装,手持竹编杯套,在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从容而自信地向全世界人民介绍赤水竹编工艺文化和赤水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她是“90后”,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贵州团最年轻的代表,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是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她就是杨昌芹,一位从苗族竹乡里走出来的传奇女子。
杨昌芹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本人供图
那些打不垮你的,终会令你更强大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她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个很有天赋的木匠,开了一家小型家具厂。由于和妻子配合得十分默契,厂里的生意一时间蒸蒸日上,他们的家也从村里迁到了当地的镇上。
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噩耗突至,父亲因患癌不幸去世。八九岁本应是许多孩子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年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杨昌芹却感觉“像从天上的幸福生活一下子跌到了地上”。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现实生活的需要也让这个缺失了“顶梁柱”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物质压力。母亲一人带着杨昌芹三姐妹艰难地生活,虽然从不说苦,但有好几次,杨昌芹都看到她的肩膀被担子磨得掉皮流血。
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了外出打工。
“打了一年工,我决定用存下来的钱回县城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这次重返校园的决定,也让杨昌芹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杨昌芹学习的本是幼师专业,并且每年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的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开始跟随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竹编工艺需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据竹学起。“轻了削不下去,重了又会割到手”,杨昌芹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每天手上都会添新伤,新伤旧伤不断,做工的时候手都在流血。
但杨昌芹并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牢记爷爷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果只想自在散漫,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开始学习竹编的时候手肯定会受伤、会痛,但是经历过这些疼痛,才会有所成长。”杨昌芹如今已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她手上的疤痕,是那段辛勤时光最好的见证。
“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雕塑自己的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可那一锤一凿的自我敲打,终究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杨昌芹向陈文兰大师学习平面竹编工艺。本人供图
创新传承非遗文化:竹编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在赤水的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开始自己在家练习竹编,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之前学习的是基本的东西,很多深层级的技艺还是似懂非懂。”半年后,她决定重返赤水,继续跟随陈文兰深入学习竹编技艺。
彼时的杨昌芹其实拥有去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机会,“一个月工资3200元,还带五险一金”,而从事竹编行业的第一个月,杨昌芹拿到的工资是380元。
“家里人当时根本不同意,妈妈甚至召集亲戚们开家庭会议来劝服我”,杨昌芹说,那个时候自己选择从事竹编这个“冷门”行业,家里人觉得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都说,一个女孩子家,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最好。”
杨昌芹却不为所动,她从小到大都是个听话的孩子,然而一旦做了决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从选择做竹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也许未来我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
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杨昌芹努力钻研,技艺日渐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但她却并未就此止步。
“非遗文化不只是要传承技艺,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开拓市场。”杨昌芹说,“有很多传下来的老手艺的确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式老土、实用性差,很多年轻人不太能接受这种产品。”
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系列产品,《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还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永久收藏。2015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面对目前传统手工艺行业越来越老龄化的问题,杨昌芹十分担忧,“有些年轻人跟着学了一段时间,觉得挣不到钱就放弃了,很多老手艺人已经六七十岁高龄,却没有一个传承人,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面临人亡技失的情况。”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杨昌芹出现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了赤水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传承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非遗传承人群,尤其对于一些年轻人,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他们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持。”
杨昌芹表示,接下来她希望能把竹编工艺和民俗文化、旅游、休闲等结合在一起,努力开发出更多新产品。她还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行业中去,在传承手艺的同时运用青年人活跃的思维不断推陈出新。
杨昌芹和竹编工艺班的学员们。本人供图
致富不忘乡亲 脱贫路上带头人
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提高,杨昌芹开始教授学生。这些学徒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或贫困户,杨昌芹免费教授竹编技艺,让他们能够拥有一项谋生的技能。
她还协助赤水市妇联、民宗局开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目前培训人数已超千人。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自己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目前已达300万元。“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杨昌芹这样解释自己为公司命名的初衷。
公司目前有20多名固定员工,其中有80%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不用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带到家里,工作时间完全可以由自己调控。这种“来料加工”的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家庭和外出工作的矛盾,不用外出打工,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她们这些人当中,月收入最低2000元,最高的甚至能达到七八千。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大上’,公司刚好需要工人,而他们则需要这份工作。”谈及帮助乡亲们实现灵活就业的事情,杨昌芹有些谦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工作问题解决不了,迟早要变成贫困户。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特别能理解农村的生活。”杨昌芹说,她打算在今年把员工人数增加到40人。
在杨昌芹的带动下,赤水竹编已成为高端旅游工艺品,带领当地的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两会期间,杨昌芹提议尽快修建遵义到泸州的高铁和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赤水,我们的竹工艺品会卖得越来越好,也能够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记者 叶婉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