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卡村
巴卡村地属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古乡,位于帕隆藏布江南岸,与318国道一桥之隔。
3月27日,与318国道一桥之隔的波密县古乡巴卡村(部分)。新华网 赵紫东 摄
春日里,从国道过桥转过一座小山丘,眼前便会豁然呈现出桃花阡陌的美景。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可见多个标着“客栈”的木屋小院,错落有致。
村子不大,从弯曲的小路穿过几块嫩绿麦田,缓坡向上就到了尼玛次仁的家,紧靠着山林。
3月27日,紧挨山林的巴卡村一隅。新华网 赵紫东 摄
在这里,山林是除了河流以外人们最主要的依靠。人们靠着山林吃,靠着山林穿,靠着山林住。
如今,仍然依靠着山林。
只是,方法变了——更好的去守护山林。
在林芝市和波密县林业部门的组织下,巴卡村26户人家,26个护林员, 5个监护员。每天的巡山任务,是护林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尼玛次仁就是一位护林员,同时也承担着监护员的工作。
巡山
在2018年3月一个明媚的春日,恰逢村民布迪和阿钦巡山的日子,也是尼玛次仁履行监护员职责的日子,他们要一起去。
这一天,他们需要巡逻的是帕隆藏布江以南,从草湖(西藏波密县岗村和巴卡村的边界)到水龙沟(西藏波密县巴卡村和雪瓦卡村的边界),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部分森林。
布迪和阿钦身穿绿色的护林员制服,背着水袋。如果是旱季防火期,他们还得背上60斤的水,以便于在遭遇小规模火情时,及时扑灭。
尼玛次仁身着橘黄色监护员制服,背着紫色布袋。里面装着一壶酥油茶、一些馒头和面饼,一罐腌菜和煮熟了的藏猪肉。
这是他们的午餐。
尼玛次仁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像是高飞雪线的鹰,似乎能一眼辨识任何对森林不敬的丝丝动向。
多年的巡山经验,可以说已令他知晓山林的一切。
每次巡山,尼玛次仁会要求护林员带上腰刀,用来清理巡山道路上的枯枝,需要时也可以防身。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骑摩托车进入林区。新华网 达娃 摄
一大早,尼玛次仁先要同布迪和阿钦骑摩托车前往巡山的起点,从那里开始步行巡山。
整个巡山路线,直线距离20余公里,来回需要一天的时间。
通往巡山起点的路大部分是土路,湿滑泥泞。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在巡山。新华网 达娃 摄
山林寂静,鸟鸣悦耳,空气带着泥土的气息以及来自植物的水汽和香味,扑鼻沁心。
面对浩瀚的山林,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显得渺小。
3月27日,护林员布迪和阿钦在清理枯枝。新华网 达娃 摄
巡山期间,他们需要清理枯木和腐枝,以防起风时摩擦起火;查看林木是否有病虫侵害、是否有人偷猎野生动物、盗伐树木。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与过往人员了解情况。新华网 达娃 摄
一路上,属于三个男人的谈资很少。阿钦用藏刀清理枯木;尼玛次仁和布迪时不时地查看林木是否有病虫、友好查问可疑陌生的路人。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在巡山路上拾捡垃圾。新华网 达娃 摄
随着进山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巡山过程当中工作量比较大的是清理白色垃圾。不到半天的功夫,他们已经收起了2大编织袋。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阿钦三人的午餐时间。新华网 达娃 摄
午餐时间可以小憩,他们摆好准备的饮食,幕天席地,聊着这个上午巡山的事、村里的事。
“这里,人人都爱山林。”尼玛次仁说。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布迪和阿钦在巡山途中。新华网 达娃 摄
巡山期间,护林员们很少高声言语,是敬畏山林,同时也是防止雪崩和惊扰野生动物。
“波密人很早以前是依靠狩猎为生的。”尼玛次仁顿了顿,嘴角飘过一丝歉意的笑,仿佛在揭开一块旧伤疤,略带疼痛。
在尼玛次仁的印象中,他7、8岁时还见过村民打猎。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还留有祖上的猎枪。
3月28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在巡山途中清理枯枝。新华网 达娃 摄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村民们传统的营生方式。“后来慢慢地就没人打猎了。”尼玛次仁的汉语口音里带着浓浓的藏味儿。
“以前野生动物很怕人,老人们说,打猎经常好几天没有收获。现在熊有时候还会进村来,偷吃村民家养的猪。”
“猴子到处都是,还有野牛,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物。”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护林员。”尼玛次仁话锋一转。几十年间,他见证了巴卡村从家家户户都有一把猎枪,到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护林员的变迁。
目前林芝市共有专业管护队52支300人,专职护林员546人,群众护林员12万余人。
据了解,目前林芝市活立木蓄积量达13.61亿立方米,林地面积653.79万公顷,森林面积54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维管束植物3768种。
旅游
巡山结束时,夕阳歪洒着暖暖的光,将尼玛次仁家的木房染成金黄。
这个走了一天山路的男人,没有丝毫倦怠,依然精神抖擞。如往常那样,不紧不慢地将院子里晾晒好的床单和被罩一件件收起。
“哔唔哔唔哔唔~”尼玛次仁在唤院中的小牛犊进圈。小牛犊一副没玩够的样子,尼玛次仁不得已只得将小牛一把抱起。
3月27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将家中的小牛犊抱入牛圈。新华网 殷小燕 摄
夕阳下,如同一个父亲怀抱着自己的孩子。
3月28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在就护林工作与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次仁贡嘎(中)、扎西罗布(右)交流。新华网 达娃 摄
“林业局的人经常跟我说,游客喜欢这里就是喜欢这里的环境,环境保护好了,山就会一直绿,水就会一直清,天就会一直蓝,我们就能长久地接受来自山林的馈赠。”尼玛次仁说。
巴卡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里开了好几家家庭旅馆。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是大自然最大的馈赠。
3月28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在自家家庭旅馆门口。新华网 殷小燕 摄
尼玛次仁的儿女都在市里上高中。他和妻子也开了一个家庭旅馆——尼玛家庭旅馆。每年最忙的就是3、4月份桃花节期间。
3月28日,护林员尼玛次仁在自家的家庭旅馆打扫卫生。新华网 雪珍 摄
尼玛次仁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有活儿干心里舒服嘛。”
尼玛次仁深信,村民能感受到只要对山林给予呵护,山林也会给予无私的馈赠。
“这几天我们家几乎每天人都是满的。”他手里端着喂牛剩下的青稞和玉米,边走边笑着说:“有了护林好政策,2017年护林工作收入2万多,旅馆也挣了5、6万块钱。”
“2009年以前,就靠家里的20多头奶牛,打打酥油,一年也就2万块。2009年以后游客就慢慢多起来了。我以前就一座石头房子,2013年修了三间新的木屋,2015年又盖了5间,现在可以同时接待25人。”
黄昏后,尼玛次仁家的小木屋在绿色的草地上充满诗意。
希望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尼玛次仁说:“我没什么文化,加上我家住得比较偏,能维持现有收入,我已经很满意了。”地理位置较偏和文化知识的欠缺是尼玛次仁内心深处的隐痛。
“供儿女上大学,只要他们想读,我就供。”尼玛次仁坚定地说。
虽然对自家的旅馆经营没有特别的打算,但是尼玛次仁作为巴卡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对全村的发展倒是有一套规划。
“以后打算在村口规划一块地,建一个客栈,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让全村人入股,大家一起致富。”
“为了美好生活,还要保护好山林!”尼玛次仁眼里闪着自信的光。
现在的尼玛次仁有三份事业,护林,养牛,开家庭旅游。
3月27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新华网 赵紫东 摄
根据西藏自治区环保厅统计,2017年西藏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各类生态补偿金61.67亿元,提供生态保护政策性岗位70万个,年人均补助3000元。
到目前为止,西藏已经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41.37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在国家各类生态补偿资金支持下,70万名西藏农牧民成为“生态卫士”守护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文/边巴次仁 达娃 殷小燕 雪珍)
(责任编辑: 达次 达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