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让每位“旅行者”美丽谢幕。视频剪辑:杨茜
去年的这个时候,就是她用那双巧手,画活了奶奶生前最好的容貌,还记得爸爸跟我说,“看,你奶奶在笑。”
——祖母去世周年祭,写给殡葬师李慧
这是一个不能“NG”的职业,如同生命不能重来一样。
工作六年,29岁的李慧主持了上千场遗体告别仪式。他们中有烈士、有老者、有花季少女、有青壮年,还有襁褓中的婴儿。每一位逝者,“活”在李慧的悼词中,都能在平凡的生命中找到不平凡的人生意义。
“人活一世,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总有一个闪光点值得被后人铭记或赞美。”“火葬场”这个词,李慧不喜欢,她还是愿意让人们将之称为“殡仪馆”,正式、庄重,有人文关怀。“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每位‘旅行者’都该美丽谢幕。”
北京市密云区殡仪馆殡葬师李慧。本人供图
“小慧”的遗愿
李慧服务前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您节哀,我叫李慧,是殡葬礼仪师。
但是在那次接待家属时,当逝者的母亲将女儿的死亡证明交到李慧手中时,纸上的两个大字,瞬间让她情绪翻涌、不知所措。
原来,这个生命永远定格在16岁的女孩,也叫李慧。
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遇到与自己同名同姓的逝者,为了缓解家属波动的情绪,李慧这次在服务之前,刻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年轻的女孩李慧是因病去世的,家里倾尽所有却还是没有留住她如花般的生命。母亲说,女儿生前最大的心愿,是想吃上一份哈根达斯冰激淋,但是因为家庭生活条件拮据,一直没能满足她,直到“心愿”变成了“遗愿”,才追悔莫及。
听了这个故事,李慧想弥补这个遗憾。她向女孩的舅舅提议,买一份冰激淋,再送女孩最后一程时了了她的心愿。告别仪式当天,李慧将冰激淋放在女孩的遗像前,说:“阿姨,您看,孩子吃到了,孩子在笑,您放心,她走得很安心。”
贴心的安抚,让女孩的母亲在悲痛欲绝中找到了一丝温馨慰藉。仪式结束后,母亲拉着李慧的手表示感谢。这时,李慧再没压抑住沉痛的心情,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了母亲,“阿姨,我也叫李慧,跟您女儿同名同姓。”话还没说完,母亲的情绪便再度失控,看着李慧,不停地喊着,“慧儿,慧儿。”
母亲每叫一个字,李慧都揪着心的疼。她强忍住泪水,继续安慰着:“我比您女儿年长几岁,您的感受我懂。我希望您能保重身体,如果慧儿在天上,肯定也希望您好好的。”
“小慧,你把这个冰激淋吃了,替我女儿吃了。”为了让这位失独母亲的后半生不在自责中度过,李慧答应了母亲的请求,说“小慧把这吃了,了了心愿了,您放心吧!”
在李慧心里,以前,殡葬服务的意义是让逝者安心、生者慰藉。现在,她做的更多的,是先让生者情绪得到平复、得意慰藉,才能更好地办理亲人的后事,这样,逝者才会走得更安心。
2012年大学毕业后,李慧婉拒了市属殡仪馆工作的好机会,回到家乡密云,成了区殡仪馆首位女入殓师。
从那时起,只要家属有需求,她都会为每位逝者策划属于自己的“最后一程”。最初,遗体告别仪式在密云无人知晓,李慧便在亲戚和同事中毛遂自荐,为逝者免费策划主持。
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告别仪式的重要意义,每场仪式开始前,李慧都要与逝者家属交流沟通,了解逝者的生前遗愿、经历故事,并融合家属的想法与建议,策划一场最圆满的告别仪式。
李慧说,比起那些阴暗的词汇,她更希望殡仪馆是个“笑中带泪”的离别场,有人安详地离开,有人笑着缅怀。
李慧在为逝者化妆。本人供图
每个细节都是安慰
繁重的殡葬服务工作要求24小时待命,几乎365天不休息。自上班以来,李慧的生活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节假日这个词,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她每天重复着伤口缝合、修饰五官、整理服装、遗体告别等多个工种的工作。面对支离破碎的遗体,有时还要默默忍受逝者家属因失去亲人后的过激情绪。
曾经,初入社会的李慧失落过,也迷茫过,哭泣过,也无奈过。因为这份工作,让她在陌生人眼里成为“特殊人物”。逢年过节时不敢轻易上亲戚家串门儿,也从不敢主动和别人握手,婚礼喜宴一般都不会参加。工作之初,许多人劝李慧不要再继续干了,太晦气,她也闪过一丝动摇的念头。
让李慧更加坚定从事殡葬事业的事情发生在2011年,她来到密云县殡仪馆实习。
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儿和同学外出游玩儿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痛心入骨的妈妈看到自己宝贝女儿的惨不忍睹的遗体当场就昏了过去。在女孩生前的照片里,她穿洁白的连衣裙,梳着柔顺的马尾辫,腼腆地笑着,像一朵绽放的鲜花。
李慧看着女孩的照片,想象着她生前柔美的模样。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小心地开始为女孩儿塑容。经过近三小时的努力,待所有整合工作结束后,李慧为女孩儿系上生前最喜欢的粉色丝巾,她看起来像一个熟睡的天使。
在女孩儿的遗体告别前,母亲看着孩子曾经不忍直视的身体恢复了美丽容颜,向李慧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李慧更加明白了殡葬工作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殡葬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家属的安慰,是一种能减轻痛苦的良药。”
如果是被大火灼烧得面目全非,李慧会将逝者生前最美的照片放大,覆在脸上,头边插满鲜花;如果是普通妇女,她会询问逝者生前的妆容;如果是位男士,她会特别注意胡须要留几分长。
在不久前的一次告别仪式上,一位阿姨在离开前特意向李慧告别,“我老伴躺在那里跟活着时候一样,他走得好。等我将来走了,也希望你来给我化妆、给我主持。”话虽不吉利,但是李慧的心里却很是感动,这是一种尊重和认可。
李慧正在主持告别仪式。本人供图
嘘,爸爸睡着了
经历过人生多种悲欢离合,李慧却变得越来越感性,有时是被人世间的真情所打动,有时却是被现实中的无奈所触动。
2017年11月,一位36岁的男性在工作中突然猝死,留下了一双儿女,女孩5岁,男孩3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李慧一般都会故意错开哀痛的场景,在仪式开始前,带着小孩和老人先去做告别。
孩子的舅舅跟着李慧走进了悼念厅。男孩小,舅舅把他抱起来,指着灵柩中的逝者,告诉他,这是爸爸。女孩垫着脚,努力地扒着花台向里看,花台很高,她看不见,问李慧,“这是我爸爸么?”李慧主动把她抱起来,小女孩突然灿烂地笑了,指着灵柩,就像做自我介绍一样,高兴地告诉她,“阿姨,这是我爸爸,这真的是我爸爸。”瞬间,李慧的心酸了。
稚嫩的生命对死亡没有概念,小女孩一直喊着想把“爸爸”叫醒。她扭过头,失落的和李慧说,“阿姨,我爸爸为什么躺在那里?他这几天怎么不回家?”“阿姨,我爸为啥不答应,他为啥不理我?”
女孩的问题像一把锋利的刀,刀刀温柔,却直戳李慧的心口。“我不知道她长大之后对父亲还会不会有印象,我该怎么回答她,帮她把最后的记忆留住?”就当作善意的谎言吧,李慧轻轻地告诉女孩,“爸爸累了,想在这休息会。我们就在这悄悄地看一眼,然后出去找妈妈。”女孩听后,认真地点点头,给弟弟比了一个“嘘”的手势,告诉弟弟别说话,爸爸睡着了,别打扰他。
泪水早已在眼眶中决堤。送走孩子们后,李慧把自己关在备会场里痛哭了一场。后来,她才明白,眼泪不仅是为这个悲恸的家庭而流,更是为逝者的遗憾而流。(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