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中国梦践行者】"走火入魔"的油田发明家谭文波:26年初心不改奉献边疆
2018年05月02日 18:39:32 来源:未来网

  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北京5月2日电(记者 程婷)“他一直是一个想干事的人,看到问题必须要去解决,解决不掉他就难受,他长期就把我们单位当做他自己的家了。”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的董志斌这样评价自己的工友谭文波。

  工作中的谭文波。(受访者供图)

  谭文波自己坦言,能想起要做饭的时候,绝对是工作上的事出成果了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吃上一碗清汤挂面,就是谭文波的幸福时光。

  48岁的谭文波,是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高级技师、“石油名匠”重点培养对象。

  他二十六载扎根新疆茫茫戈壁深处,不忘“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的初心,醉心于技术钻研与发明创造,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一个又一个废寝忘食的日子里,挥洒青春与汗水,先后完成技术论文24篇,开展小改革3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4项,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

  4月28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临近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一批“最美职工”的先进事迹,谭文波是2018年10名“最美职工”之一。

  谭文波在2018年劳动节表彰活动现场留念。(受访者供图)

  谭文波用“走火入魔”的工作精神,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与担当;他用一项项成果与荣誉,阐释了“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子从父志: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新疆的戈壁上,为助力国家石油开采,给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有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开拓与坚守,也有他们后代的子承父业,艰苦奋斗,谱写六十余载几代石油人的奉献诗篇。

  谭文波就是一名子承父业的石油人之一,也是这些石油人中的一名杰出代表。

  身为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之子,26年前,谭文波因为父亲的一句“你作为年轻人,就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便从四川老家到了新疆油田。

  22岁,风华正茂的谭文波还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这样一句话,但是听从了父亲的指引。茫茫戈壁滩上,石油工人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谭文波和其他工人一样,一呆就是几个月。手巧能干的谭文波会在闲暇时做些木雕时刻,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点调味剂。

  就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种子,需要一场春雨的浸润,才会突然觉醒、生根发芽,很多人也是在某一场意外中突然觉醒、转变。谭文波的转变与创造力的迸发,也始于一次意外。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石油生产设备很大程度依赖进口,谭文波工作的地方也不例外。一次,谭文波所在工作队的一台电缆车的电泵出现了故障,联系外国维修专家,得到的回复是只能换台新的,并且要过半年才能到货。

  “如果这台车摆上半年的话,损失将高达上千万。”谭文波说,因为年轻气盛、倔强不服输,他一气之下拆了电泵尝试自己维修,“没想到鼓捣了三天真的修好了。”

  当时不仅谭文波自己很高兴,单位的领导也为这个好消息感到异常兴奋,四处夸张谭文波厉害。

  经过这件事后,谭文波想起带他的师傅以前劝诫他:既然什么都会鼓捣,不如多把精力花在工作上。他突然就意识到,聪明才智用到对的地方能做出意想不到成绩。也正是这一次获得的成就感,让谭文波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改变了创新、科技发明是科学家的事与自己一个技校生无关的看法,从此在工作岗位上越干越起劲,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走火入魔”:不出成果想不起该做饭了

  谭文波的工友说谭文波长期把单位当做他自己的家了。

  谭文波笑了笑,没有否认。谭文波告诉未来网记者,他家离上班的地方25公里,不算不远。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一有灵感就可以做实验,他通常是睡在工作室隔壁的小隔间——他的工作室里放满了机械设备和瓶瓶罐罐。

  工作中的谭文波。(受访者供图)

  说谭文波为了工作已经“走火入魔”并不夸张。

  2013年,企业遇到了难题,传统火工品作为动力源的坐封方式,因存在安全隐患难再使用了。为降低生产风险、节约作业成本,谭文波主动请缨表示要改变原工具,“我要巧妙地用一个指头产生30吨的力。”

  这意味着,他要在拳头大直径的油管中瞬间产生30吨的推动力。难度很大,但是压力越大,谭文波越不服输、干得越拼命。经过一年时间,谭文波终于将新型工具研发出来了。但情况没那么顺利,在实际应用中,新型工具没有实现想象中的理想效果。

  当时,有人质疑谭文波没有金刚钻揽了瓷器活儿。不服输的谭文波向领导立下军令状,半个月解决问题。

  那些日子,谭文波一次又一次做测试,为了取得有效参数,谭文波选择在周末时间冒着危险独自在厂房进行压力测试。30吨的拉力相当于一个普通炸弹爆炸的威力。他不是不知道危险,但是退缩从来不是他的风格。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在手机拨号界面上输好“120”,让单位门卫拿着他的手机,在隔离墙后面盯着他——一旦工具运转时产生爆炸,好立刻帮他拨号求救。

  幸运的是,他最终成功了。经过半个月夜以继日的努力,谭文波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并在国际石油会展上引起轰动。

  忙起来不吃不睡的谭文波自己笑称,想到要做饭的时候,一定是工作上终于解决难题、出成果的时候,要不然决定想不到要做饭了。这种时候,谭文波会感觉一身轻松,吃上一碗自己煮的清汤挂面,都会觉得很美好。

  初心不改:拒绝高薪聘请的戈壁油田发明家

  这些年来,谭文波的成果颇丰,他与他的工作室发表论文5篇,小改小革50余项,创新成果30余项,为西部钻探试油公司创收近亿元,每年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这样的谭文波自然而然地成了同事眼中的发明家。

  谭文波研制出来的液压驱动新型桥塞坐封工具至2017年6月累计完成922井次桥塞封闭作业,创产值5000余万元。这一工具以替代火药为动力源的作业方式,不仅完全消除了火药在采购到使用等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风险,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同是2017年 6月,为了杜绝一滴油落地的污染问题,谭文波通过十天的研究设计,研究出了“新型环保抽汲防喷盒”。这种新型环保抽汲防喷盒使用操作简单、环保效果好,且完全避免了抽汲作业油滴外溅的现象。

  2016年5月,西部钻探试油公司一辆电缆测井车,底盘分动箱与主车传动轴螺丝断入孔内,谭文波巧用“电化学法”及时将其修复。同年6月,面对工具泵座接头上的液压油回油复位阀螺孔,在保养维护时发生丝锥断裂,谭文波再次利用他这一创新方法成功的解决了难题,不仅避免了工具核心元件报废,而且保证生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这样的事在谭文波的工作中有很多很多,他和他的工作室曾获得全国总工会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由于工作突出、创新能力强,这些年国内外多家企业都曾想重金聘请谭文波,却都被谭文波拒绝了。谭文波说,他一直没忘当年父亲说的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真正明白了那句话的涵义。

  对他而言,怀揣初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是人生价值所在。

标签:谭文波;工作室;波;发明家;石油人;工友;初心;清汤;父亲;祖国 责任编辑:王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