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全体员工。 资料图片
远离陆地,驻守孤岛7年。这样的经历,几人能有?然而,有这样一群义无反顾的年轻人,他们以青春的名义筑就了世纪工程。
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施工现场,活跃着一支来自中交四航局的青年团队。他们是伶仃洋牛头岛上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仅用了14个月时间就在无水无电的荒岛上建起一座56万平方米的世纪梦工厂。
8万吨重的巨型沉管、180米长的标准管节、43米的海底埋深、120年的使用寿命、2500多个日夜驻守孤岛,从厂房建设到超级沉管的预制,他们承担着十分艰巨的施工任务。栉风沐雨,连年奋战,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奋斗的汗水和青春,一米一米地丈量出这座世纪杰作,一节一节完成大桥海底隧道的延伸,承载起国人酝酿30余年、寄予百年梦想的超级工程。
挑战世界级难题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称为“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主要负责沉管预制厂建设及沉管预制生产。据了解,岛隧工程沉管预制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工厂法沉管预制工程。
港珠澳大桥能否建成,关键看“岛隧”,“岛隧”能否成功,看“沉管”,沉管中的关键一环在预制。混凝土是沉管质量的关键与核心。为此,项目团队经过1000多次比对,成功研究出最佳混凝土配比,创造了近100万方混凝土无裂缝的奇迹,为确保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建设中,沉管预制流水线上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到质量过硬,每个环节的精度都会影响到下一道工序。假如钢筋笼绑扎时预埋的螺母孔精度不够,那么舾装件安装精度就会受影响。为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执行“首件制”“三检制”,牢固树立“每一节都是第一节”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沉管预制质量管理体系,沉管预制的各类物资选材和施工质量均按最高标准执行,从每道工序的源头开始,层层把关施工质量,为整个沉管预制流水线提供了全方位的质量保证。
一直以来,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每天持续改进,全面提高沉管预制施工工效和质量,攻克沉管预制过程中的多个技术难题,总结出了多个工法、专利及QC成果。团队上报并通过评审工法累计达6项。其中,《沉管隧道大型管节顶推、滑移施工工法》被评定为国家级工法。
目前,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项目部顺利完成了全部33节沉管预制任务,实现了安全“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创造了深海沉管“滴水不漏”“保证使用120年”的工程奇迹,兑现了“为世界级跨海通道提供优质产品”的承诺。
奉献汗水与青春
“还要再清理”“必须要一尘不染”。检查几遍之后,29岁的设备部部长刘远林对身边的工人们再次强调。8万吨重的沉管靠192个顶推千斤顶、384个无源支撑,平稳地、小偏差地向前移动,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过5天的持续奋战,沉管顺利顶推到位,多点支撑同步顶推系统实现了大型混凝土构件平稳移动的世界纪录。
“顶推摩擦系数相比上次下降2.6%,相当于减少了2000吨的顶推力,轴线偏差最大仅4mm!”掌声代替了大家心中翻腾不已的心情,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是大家都坚信,这样的团队、这样的集体坚不可摧。
提起那一次台风夜抢险救急,时任设备部部长的李海峰依然记忆犹新。当超强台风“海鸥”夹杂着暴雨呼啸而来,深坞内掀起1米多高的涌浪,E14管节的系泊缆绳被硬生生地扯断,随时可能撞向旁边的E15沉管,一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李海峰立即安排人员准备随时更换缆绳,但深坞内风大浪急,缆绳交错,靠锚艇带缆已不可能。情况危急,刻不容缓,李海峰扛着缆绳一头扎进了海里,奋不顾身地向着E14沉管的缆桩游去。随后,其他员工也纷纷跳入海里,大家合力,及时完成了关键缆绳的加固。狂风暴雨中,李海峰和青年员工们共为深坞内系泊的3节沉管添加了16条缆绳,保障了沉管的安全。
在世纪工程的建设道路上,在创先争优的施工热潮中,青年员工们用拼搏诠释着青春的含义,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出连绵的海底沉管隧道,谱写出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共生产33节沉管,分17次灌水横移至深坞区寄存。每一次深浅坞灌水,8台大功率水泵需要连续施工70余个小时。在这期间,工程部和测量班的青年员工们都要蹲守在现场,日夜查看沉管内是否渗水,观测深坞门钢扶壁和钢闸门的位移与变形情况,定时汇报测量数据。累了,他们就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眯一会儿,饿了,吃点面包充饥。就这样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直到深浅坞蓄水顺利结束。这份责任,他们坚守了整整7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曾路过这片水域,写下了不朽名句。如今,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团队则是用青春和热血,在伶仃洋上铸就起了一座丰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