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五月浅夏,明媚、靓丽,一切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当再次见到王拥军时,他给人的感觉像极了这个季节。一个浅笑,几个故事,记者的问题慢慢被拼凑成“画”,让人回味良久。
作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30多年来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防治研究及临床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提高我国脑血管病防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生医治患者仅仅是为了让其延续生命吗?疾病好转的同时,是否还有快乐的人生?每每讲到这些高深的医学问题,他总会讲故事,让高深的内容显得不再乏味,反而散发出引人入胜的生趣。显然,这是一位有故事且会讲故事的临床医学科学家。
王拥军(左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2017年5月,王拥军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这是继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后他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科技人才奖励。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总共不超过3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该项荣誉,医学领域获奖者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这个奖章不是颁给我个人,而是颁给整个团队。”被问及获奖感想,王拥军说,“我们经历了曲折和困难,可我们始终目标坚定。如今回首过去,我们确实收获不少:中国第一个卒中单元、NEJM中国神经病学第一篇论著、连续七年Stroke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
研究成果能改写国际指南,这是每一位临床科学家梦寐以求却又可遇不可求的。“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王拥军教授在2017年岁末引用莎士比亚一句名言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全身心投身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流金岁月。
时光回到2001年,王拥军教授留美归国的第一年,当时北京天坛医院整个神经内科只有一名硕士生导师,只有一人有博士学位,势单力薄,不成气候。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十八年后的今天,天坛医院神经内外科的学术影响力在全国都已排名第一,完善的科研团队亦可接轨国际标准。作为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说:“天坛医院的神经学科不但现在第一,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保持第一,这个信心我是有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搬迁新址这一契机,我们正在酝酿一个重要转型,做了一个基础学科振兴计划,除了神经学科以外,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寻求发展和突破。”
追求卓越,打造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启动了非传染性慢病的防治研究,作为这个专项设计专家组组长,王拥军教授一直在思考,十三五的主要产出是什么?除了论文、专利、产品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他认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产出,就是打造一批临床医学科学家,培养一支称职的临床研究方法团队是解决中国脑血管病研究效率不高的根本出路。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生,但是还缺乏卓越的医学科学家。”王拥军认为医生按品质可分为四个级别:规培中的医生、合格的医生、优秀的医生和卓越的医生。
规培中的医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训的医生;合格的医生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这是独立行医的底线,也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优秀的医生更看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单独疾病的治疗,他们是医学的将才,是临床的能工巧匠;而卓越的医生,除了医治病患,救死扶伤,还能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方式、新的学说、新的手段、新的指南,他们的工作,受益的不是一个患者、一个案例,而是一群患者、一个行业。
王拥军说,“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我们的底线,优秀是我们的追求,优秀的医生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而卓越的医生会创造一个时代的奇迹。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全民健康,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临床医学科学家这个队伍就必须要补上来。”
识才爱才敬才,人尽其才
话题只要涉及两类人,王拥军教授的脸上就一定会自带光芒,一类是家人,另一类就是人才。王教授说到自己精心培养的学生和医院挖掘引进的人才时得意的神态颇具感染力,神采飞扬,那种爱才惜才的热情,那种溢于言表的深情,很是打动人。
2018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天坛医院神经病学团队获得神经病学全国科技影响力第一名,和神经外科一起荣获全国同一学科内外科双第一的美誉。王拥军教授说:“当时我的学生王伊龙把证书抱回来,我看到证书后感慨万千。当年伊龙加入天坛神经病学团队时,刚拿到硕士学位,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整个科研团队的一面旗帜……而在这个团队里,像伊龙这样用青春见证脑血管病研究历程的实践者,还有很多。”
关于人才培养,王拥军教授也有自己的“一套”。他并不教细枝末节的东西,主要帮助学生制定目标,教他们如何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的表达方式和有效的社会沟通方式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之中。在他看来,慧眼识珠,找准学生定位,训练有素,注重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则。
在发展临床和科研创新的实践中,王拥军教授身体力行,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十九大将健康提升到前所有的高度,老百姓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医务工作者,唯有开拓创新,继续前行,才能不负重托,不负众望。”(编辑:张恪忞)
- “看见”原子极限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
- 【中国梦·践行者】“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广州二孩超声科医生妈妈援疆
- 专家预计差别化准备金及信贷政策有望推进
- 回访抗震救灾英雄子弟兵:奋不顾身,大爱无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