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新网)
“请让一让,我是医生!”话音刚落,围观群众自动给他让开一条通道。这一幕,发生在5月25日下午的北京西站北广场。当时,一名3岁左右的男孩因患重症肺炎昏迷在母亲的怀中,正在北京进修的保定市第二医院胸外科医师黄飞恰好路过,他看到之后,冲进人群,跪在地上为孩子进行心肺复苏,一次、两次、三次……直到15分钟后救护车到达。
最近,在人群中同样喊出“我是医生”的,还有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徐红艳。5月18日,三亚飞往郑州的南航CZ6552航班上,一名6岁男童突发抽搐昏厥。紧要关头,乘坐同一航班的徐红艳喊出一句“我是医生”,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在高空成功抢救了患者。
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这早就是医务工作者的日常。请注意了,这个“日常”,是真真切切的“7天*24小时”的临战状态。这份超长在线的坚守,是在工作岗位,更是随时随地。健康的告急、病情的垂危、医院之外的突发情况等等,当焦虑情绪在极速扩散,当家属心急如焚之时,一句“我是医生”的传来,一瞬间,是温暖掷地有声,是生命得到接力。
医者仁心。一直以来,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充满献身精神的群体。加班加点、带病上班、疲劳作战……使出洪荒之力,医务工作者用“小车不倒只管推”来写实自己的职业轨迹,而那一张张做完手术后躺在地板上就睡着的照片,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一声:“医生们,护士们,请歇歇吧!”
身体是最值得珍惜的。人都是肉体凡胎,在疲劳到极限的时候,很难和迫切需要休息的身体本能抗衡,那怕打个小盹,也是极好的。无影灯下、柳叶刀前、急诊室内……医务工作者们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他们托举生命,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对于这种超常规奉献,我们内心难免复杂:一边是医疗资源稀缺导致的供需倒挂,医患关系的紧张已是众所皆知;另一方面,大量医务工作者处于过劳,加之精神压力、社会认同和社会尊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别再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逻辑来简单地解决问题,医务工作者并非因为掌握健康的话语权而“超然物外”。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关心,需要我们将心比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恪守宗旨、辛勤工作,以实际行动培育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新局面。”这样铿锵有力地话语,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宏观叙事之下,更直抵人心。
医务工作者的事业是高尚的、是神圣的。正是他们,让生命不再独行、让生命得以延续,也期盼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与时代共同前行、勇敢前行,在坚守和奉献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