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各地以产业发展促稳定脱贫——
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2018年08月05日 12:43:09 来源:人民日报 张志锋 孙振 乔栋

  当下“快钱”脱贫,长远持续增收

  “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安徽省金寨县仙桃村,贫困户詹必武的脱贫致富产业,是种植山核桃。不过,最早种下的一批今年刚挂果,“盛果期还得等上几年。”

  眼前咋办?怎么脱贫?见记者疑惑,詹必武径直引路,来到村口扶贫养殖小区。“我家这头黑毛猪三尺长,有200多斤,卖了接着买猪苗。”

  去年,詹必武还种了天麻、茯苓,当年种当年收。天麻卖了3800元,茯苓卖了1500元。加上卖黑毛猪的收入,他和村里不少贫困户一起脱贫出列。“再等几年就看山核桃了,满树都是票子啊!”

  利用扶贫资金,金寨县建成扶贫猪舍3000间,覆盖大多数贫困村,鼓励引导贫困户养黑毛猪。截至去年底,3000户贫困户通过养黑毛猪“挣快钱”,户均增收3000多元。

  产业的培育壮大需要时间,但精准脱贫的任务就在眼前。打好产业扶贫仗,既要管当下,也要管长远。看得见眼前的实惠,贫困群众心里托底,才会支持发展长效产业;有了长效产业,脱贫致富更有保障。

  四川省南部县建设“四小工程”,即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将其作为长效产业的重要补充,其中大多数可以当年见效。“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全县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到近九成。

  重庆市丰都县加快推进“1(笋竹)+2(青脆李、优质稻)+X”的产业发展,推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建立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基金及管理办法,按照每年每户3000元标准支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家禽等“短平快”产业,确保贫困户当期脱贫。

  大河有水小河满。产业扶贫,还需做大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紧密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使贫困群众真正融入产业链,长期稳定受益。

  安徽省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村民们发现,原本愁眉苦脸、寡言少语的白金芳,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去年,县里整合扶贫资金,在王营村建起了3个扶贫车间,分别租给4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白金芳在家门口上起了班,计件领工资,还不耽误照顾家,一年下来收入5000多元。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临泉县96个贫困村都有。扶贫车间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帮扶贫困户。群众得了实惠,村集体也得以壮大。

  “长远看,产业扶贫重在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临泉县委书记邓真晓认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效果不能单纯以贫困户脱贫为衡量标准。

  5月下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15项产业扶贫国家标准,其中包括《村级光伏电站管理与评价导则》等4项国家标准和《蜂产业项目运行管理规范》等11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首批产业扶贫国家标准的出台和组织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扶贫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标签:贫困户;贫困群众;产业扶贫;脱贫 责任编辑:金英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