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9月10日讯(浙江卫视记者林轩 许勤 苏韬 湖州台)从扁担街到童装城,织里镇从零开始,用2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全国最大的童装销售市场。规模领先了,但“大市场、小品牌”的现状,成为了织里童装发展路上的最大挑战,由大到强的转型之路怎么走?产业提升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见到阿龙衣族童装创始人陈水龙的时候,他刚刚忙完今年的冬季订货会,两天的时间,他收获了一千多万元的订单。“利济中路的话就是像这种品牌店,可能有一两百家,200家左右。形成了一个大的童装品牌市场,以织里品牌为代表的一个大市场。”陈水龙说。
从织里销售,到织里制造,再到织里品牌,如今的织里,已经形成了集产、供、销、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童装产业链,而这一切的改变,织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过深刻的教训。
2006年9月到10月,短短37天时间里,织里接连发生两起重大火灾事故,共造成23人死亡。火灾都发生在一楼展销、二楼生产、三楼住人的“三合一”作坊,而这样的作坊,占到了当时织里童装企业总数的80%。
“那个时候压力确实很大的。对这个产业要不要,持一种观望徘徊这样一种态度。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原织里镇童装办主任吴荣江说。
童装产业要继续走下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样态必须要改变,痛定思痛的织里人做出了壮士断腕的抉择。当时的织里,正在建设全镇规模最大的江南童装园,22幢“三合一”厂房,其中6幢已经结顶,火灾之后,镇里下决心将这些厂房全部推倒重建,仅此一项,就要多花3600万元。
“在2006年3600万,这个损失不是一点点。我们还是顶着各方面巨大的压力,哪怕再难也要把这个事情做下来。”织里镇党委副书记汤雪东说。
2007年,江南童装苑完成一期建设,沈新泉成为了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主。告别小作坊,搬进大厂房,带来了技术的改进,打版、裁剪、缝制,相比之前作坊式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布局肯定不一样了。(原来)如果你堆在一起肯定大小会错乱,颜色会错乱,也有的,那现在毕竟是各管各的,肯定好多了。”神奇宝贝制衣厂总经理沈新泉说。
继江南童装园之后,织里又建起6个生产生活分离式的童装园区,2008年,全镇企业数量增加到9000多家,生产总量达4亿件(套),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比2006增长了四成。
然而,随着规模地不断扩大,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比如这个裤子,我进1000条,他可能只卖出去700条,另外300条就要处理,亏本销售,所以从这点说前面700条,也白忙活了。”织里童装经营户高建华。
面对新的发展瓶颈,2013年,湖州市出台织里童装培育壮大政策,鼓励企业创建品牌,这让一大批经营户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2015年,李云品的企业年产量已经做到150万件,但他还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舍弃掉积累了16年的几十个老客户和老生产线,开始自创品牌。
“如果走传统的思维模式,你(规模)越扩大越死得快。一年一百多万件的产量,说不做就不做了,把他砍了,就创造了一个新的东西出来,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德牌童装创始人李云品说。
聘请设计师、研发新产品,破釜沉舟的李云品一年后推出了这款大地色、自然艺术风的童装,全力推广自己的品牌,销售额做到了一年8个亿。从量的扩张到品牌的打造,织里童装华丽转身,连续三年举办“全国童装设计大赛”,建立童装设计中心,2016年,织里被认定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2017年,全镇拥有各类国家、省市著名商标47个,规上企业数量达到了118家,全新的童装上市企业总部园区,年底即将动工。
“希望通过这个园区培养出一批,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未来全国童装十大品牌,能有一半来自我们织里。”织里镇党委副书记谢春伟说。
目前,童装产业已占到了整个织里镇工业产值的七成,当一个产业成就一座城的时候,城市与产业如何融合发展?请继续关注织里故事第三篇。
- 长租公寓装修污染调查结果惊人,原来污染超标、检测还造假
- 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家”——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织里样本”(中)
- 从改革“轻骑兵”到发展“模范生”——改革开放40年“织里样本”观察
- 织里织了朵“智慧云”(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