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0日电(见习记者 李虹静)“无论身在哪里,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一切都是值得的。”新疆白哈巴边防连的年轻军医张瑞良这样说。语毕,这个29岁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
新疆白哈巴边防连军医张瑞良。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虹静 摄
张瑞良出生在新疆伊犁,当年家中发生的一场虚惊,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几年前,我爷爷生了一场病,在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查出病因,罪倒是受了不少。奔波了很久后,终于在一家医院查出了冠心病。可那时候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在看到我爷爷的遭遇后,我就下了决心要去学医。”张瑞良说。
抱定这样的想法,张瑞良大学考取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毕业时,同学们不是选择了北京的大医院,就是进了其他条件很好的单位。本可以选择去大城市就业的他主动递交了戍边申请书。2013年6月,张瑞良来到了白哈巴边防连,成了一名军医。
白哈巴村,是中国最西北端的村落,白哈巴边防连更是享有“西北第一哨”的美誉。白哈巴村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低温达零下50度。白哈巴的冬天来的格外的早,9月便已至深秋,10月寒冬已至,大半年里都是寒天冻地。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张瑞良这个来自温暖河谷地区的小伙儿一待就是5年。
“刚开始看到我的同学们在大医院优越的环境工作,我不是没有难过过。可是随着和战友们感情的加深、和朴实的村民们多年的交往,我渐渐开始觉得,这里也能实现我的价值。”张瑞良这样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当医生,都想多诊治一些疑难杂症。可我这儿,更多是看看头疼脑热。这种心理落差也曾经让我很难过。可是你看这儿,连队里几十号人,就我一个医生和两个卫生员。每当看到战友们前来求医获得治疗后的眼神儿,还有帮助完村里村民,守护一方的获得感,让我觉得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守护一方百姓”可不是张瑞良随口说的大话,他在这5年中用行动默默履行了无数次自己承诺。
在营区之外,白哈巴边防连设有执勤哨所,那里长期有官兵驻扎。因为海拔高,时常有积雪。当天气还暖,积雪融化时,就会有一种小虫子随之苏醒,这种虫子被当地人称为“草爬子”,学名是蜱虫。这种虫子会钻进人畜的皮肤里吸血,有的还会携带病毒。
一次,一名士兵被蜱虫咬到,开始只是把虫子揪了出来草草了事。可谁知几天内他又是发烧,又是头晕。张瑞良给他做了常规治疗并没什么起色,这时,张瑞良突然觉得这个症状类似脑炎,连忙把战友送至医院进行深度检查。这时才知道,这个战士染上了病毒性脑炎,若不是发现及时,恐怕会有性命之危。
还有2014年,一位牧民拉马草到营区门口时意外翻车,被拖拉机压住了一条腿。值守的官兵发现后连忙通知张瑞良来救治。张瑞良到现场一看也犯了怵,牧民的腿伤深可见骨,救治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及腿后动脉,落下永久伤害。可从事故现场到最近的县人民医院有128公里的山路要走,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牧民也会面临生命危险。张瑞良没有多想,立马上手给牧民做了紧急处理,并以最快速度把他送到了医院。因为张瑞良及时、到位的抢救,牧民不仅性命无虞,腿伤也迅速恢复了。
除了这些紧急患者,张瑞良每周还进村进户巡诊,有需要时还会出诊入户。说来他是名军医,可更像白哈巴的“社区医生”,每个战士、每个群众、每个患者都像是他的家人。
5年间,他为当地村民讲解卫生防病知识120余场,诊疗群众500余人,救治危重病患13人。他用5年青春换得一方康健,用医者的博爱与胸怀为军民鱼水情添姿增色。
扎根风雪戍边关,敢于牺牲甘奉献。张瑞良用他温润无言的大爱仁心,培育起淌于军民心间的涓涓暖流,用无声的拳拳报国之情,谱写别样边关热血赞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