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的陋习,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旅游、出行过程中最常见的十大不文明行为。
一、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岂一个“随”字了得,丢者倒是随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却恶心了别人。毫无疑问,随处抛丢垃圾、随意吐痰、吐口香糖无疑是我们在出行和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曾多次曝光该类恶习,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举办了北京草莓音乐节,三天吸引游客25万人次,然而观众离场后,现场却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二、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
不冲洗厕所,“脑补”相关画面总让人作呕。但是,在旅游景区、车站、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公厕内,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语往往被置若罔闻。
三、公共场所随便吸烟,污染公共空间
吸烟有害健康,而被动吸二手烟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但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却并不容易。自己吸烟很放松,但在人口密集之处,特别是在室内等封闭空间中,让其他人“被”吸二手烟,实在缺乏公德。
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座位、相互拥挤
在地铁或者公交巴士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请形:拥堵在车门外的乘客在车门打开的瞬间一哄而上,直接冲向车厢的空座。我们不排除不少人会让座给老人、孕妇和孩子,但如此争抢和彼此推搡拥挤,实在有失风度,更有失尊严,让陌生人之间丧失了基本的敬意。
五、不遵守秩序,插队、加塞
在景点排队买票,或在车站候车时,插队、加塞的行为让人深恶痛绝。轻者遭人白眼或言语贬斥,重者更有游客因插队大打出手。2013年2月,海南龙王别院候车点,游客曾因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队加塞被工作人员制止,恼羞成怒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
六、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大声喧哗、扎堆吵闹
“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习的基本礼仪。然而,出行、旅游过程中心情激动的游客却将这抛到脑后,不仅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甚至还对旁人的侧目视而不见。殊不知,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高声打电话等“噪音”对他人的侵犯,同样令人反感,也是无公德心的表现,既有损个人形象,又影响他人。
七、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坏景区草地、花木等
说到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以及践踏草坪、折损花木等行为,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从万里长城到埃及金字塔,“到此一游”成了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黑色”标签;每年樱花节,诸如武汉大学校园就会饱受游客们高校游之苦,樱花被各种折损,“樱花节”成“樱花劫”。
八、宗教场所嬉戏、玩笑,随意拍照
庙宇、教堂等宗教场所,是神圣和庄严的场所。在宗教场所参观时游客打闹、说笑以及随意拍照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气氛,更是对信教群众极大的不尊重和冒犯。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信仰,是起码的礼貌。
九、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酒足饭饱后剔牙、打嗝
特别是在夏季,在旅游景点游客(一般是男性游客)打赤脚、赤膊坦胸,实在有碍瞻观;当众剔牙、打嗝等行为更是令人难以忍受。
十、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面对部分游客在出行时言谈的粗俗、举止的粗鲁,让人不齿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社会基本公民教育的缺失。
文明旅游
这“十大”不文明行为,在旅游、出行的过程中只是冰山一角,远未涵盖所有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例如,除了上述不文明行为外,旅游、出行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诸如闯红灯、乱停车,不遵守交通规则;衣衫不整、蓬头垢面;随地大小便;不分场合吃零食;吃自助餐时有好东西一哄而上,吃不完浪费;不分场合地剔牙、打饱嗝等等不文明现象和行为。
为了强化文明出行,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10月就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倡导旅游中的文明行为。然而,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仍然没有太大改观。归结原因,部分网友表示,首要的是游客个人素质亟需提高,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公民的宣传教育。
我们固然需要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勇气,但人在旅途,我们更需要在旅游过程中保持良好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你的旅行,不论走多远,但要记住:“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有关”。
拒绝不文明行为!(来源:工人日报(ID:grrbwx)监制:刘洪 张立红 编辑:梁甜甜校对:张玲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