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凝结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有谁的家人住在这样的房子,举个手!”
“有谁的直系亲属住在这样的房子,举个手!”
为了加快棚户区改造,2000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深入福州市连片棚户区苍霞社区调研,并向现场的干部连声发问。
严肃的神情,连续的追问,令在场的每一位干部群众为之动容。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1990年7月,读完《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习近平挥笔写下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字里行间,跳动着爱民为民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牢记自己来自哪里,为何出发,如何奋斗。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郑重宣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加以明确。据统计,“人民”二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203次。
在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中,再次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84次提到“人民”。
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川县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在正定采访,很多总书记当年的老同事,都提起他‘吃螃蟹’的故事。”本报河北分社记者张志锋说。
“吃螃蟹”说的是习近平在正定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这在当时冒了很大风险。但是,习近平顶住压力,依靠群众,坚定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的粮食多了,收入也提高了,男女老少都念共产党的好。
“这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是有没有真正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问题。为了群众,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并且坚持到底,习近平在年轻时就是这样做的。”在《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一文发表后,网民这样留言。
“共和国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困难。”1997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闽东调研连家渔民易地搬迁时动情地说。
“如果没有他的大力推进,我们至今可能还住在船上、漂在海上!”曾经被称为“水上吉普赛”的连家渔民说。
是的,对人民付出的爱有多深,人民回馈的爱也会有多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海南三亚,玫瑰谷员工李玉梅一直津津乐道总书记戴上她的斗笠的故事。
“当时大家挤在一起,不知道是谁碰了我一下,斗笠差点滑下来。总书记看到了,顺手接过了我的斗笠。”李玉梅说,“总书记戴上斗笠,大家热烈鼓掌,不少乡亲眼泪都流下来了!我们都能感觉到总书记对老乡的那份真挚情感。”
“我们从三亚博后村到海口施茶村一路采访,所到之处,干部群众都说,总书记真正知基层,懂农民,他的话总能一下子说到我们心坎上!”本报记者辛本健说。
“总书记进门,先看厨房,再看老人卧室,最后来到客厅,拉着我奶奶的手,嘘寒问暖。给我的感觉就像长辈来家里走亲戚,可随和了。”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闫春光回忆说。
“从张庄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到县行政服务中心,我们通过一张张现场照片,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一次次交流,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群众的真情、深情。”本报河南分社记者马跃峰说。
“习总书记下过乡、当过农民,他知道咱们百姓需要什么、期盼什么。现在总书记想着法子让咱过上好日子。跟着总书记,我们有奔头!”一位读者在与本报记者交流系列报道读后感时激动地说。
【新思想引领中国光明未来】
深圳莲花山上,习近平总书记亲手种下的那棵高山榕,如今枝繁叶茂,郁郁苍苍。
“总书记种下的是长青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树’‘希望树’!”时任深圳市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的这句话,让本报广东分社记者吕绍刚感慨良多,“总书记发出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让深圳这片改革热土再次涌动春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采访中,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宁夏闽宁镇一位基层老党员的话饱含深情:“那都是因为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灵魂!”
记者注意到,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眼含热泪,毕竟,“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正是因为习近平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才让昔日“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近12000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他们幸福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也增进了自己对新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参与采访的本报年轻记者邝西曦说。
“新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必将长期指导中国的实践,引领中国的未来。”很多干部群众在采访中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很大一部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国内考察,几乎每次都把扶贫调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44岁的苗族村民施六金“脱单”了。“不了解这个苗家山村的过往,就很难理解这份‘脱单’的喜悦——‘脱单’连着脱贫。”多次到十八洞村采访的本报湖南分社记者颜珂格外高兴。
5年前的十八洞村,农民人均年收入1668元,全村许多男青年过了40岁还单身娶不上媳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十八洞的明天会更好!”施六金的感激发自肺腑。
深深植根于中国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倡议,展现出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在哈萨克斯坦采访,随处可以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呈现的勃勃生机和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本报国际部副主任马小宁说,在哈萨克斯坦人眼中,“一带一路”具有使梦想成真的魔力。
党的十九大期间,一部由来自美、英等多国电视机构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播,主创人员表示,“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这样的新思想,“足以标定一个新的时代,足以引领一次新的征程”。
在深圳前海,一位香港创业者感叹,“这里到处呈现出万物生长、馨香四溢的蓬勃生机,真可谓‘东方风来又一春’!”
而前海管理局原局长郑宏杰印象最深的,却是总书记鞋子上的一层灰。“他要我们发扬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鼓励我们大胆往前走。他的话,还有那双沾着泥土的鞋,时刻激励着我!”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中国人,满怀信心,满腔豪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任何时期比现在更接近,达到“两个一百年”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动人、真切可感。
“思想是启明星,思想是航标灯。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新思想,贯彻新思想,践行新思想,我们就能认准方向、找准方位、把准方略,就能保持定力、激发动力、形成合力。”“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掌舵、领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迈不过的坎,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的信念、共同的心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