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爽,九九话重阳。时光飞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将到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节日。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9年砥砺奋进,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庆祝重阳节,更应多点文化味儿。
庆祝重阳节,让孝爱文化代代传承。“百善孝为先!”孝同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重阳本来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也都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推动着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重阳节之际,传递孝爱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应成社会共鸣。
庆祝重阳节,让家国文化尽情流淌。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重阳节被定义为老人节,就是为了重构和谐幸福的家文化,形成小家带大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彻底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在庆祝重阳节之时,在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之际,13亿多人民群众更应让家国文化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
庆祝重阳节,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传统文化呈异彩,重阳佳节味道浓。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重阳节就包含着文明、和谐、友善等文化内涵,其植根在人们内心深处,涵养着13亿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庆祝重阳节,就应通过多种形式让人民群众重新感受到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9年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今行走在筑梦中国伟大征程中,13亿多中华儿女更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 彪晓红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