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10月20日 18:37:4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秦富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秦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近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面简称《规划》),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成果。《规划》站的高、望的远、系统全面,不仅提出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指标,而且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任务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位。下面结合学习《规划》和近期的实地调研谈几点体会。

  加强党的领导是重中之重。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均可发现,近一年来,只要是党的领导作用发挥越好的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展和质量就越好;只要是党的组织在基层都健全、核心堡垒作用发挥越好的地方,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指标的具体实施就越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规划》明确要求,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实施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这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而且也是确保《规划》全面实施之利器。

  合理配置要素是关键所在。习近平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五大振兴”都离不开乡村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三大要素,当然也缺不得管理这一现代要素。调研发现,不仅是近一年来,即使就历史长河而言,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的越合理,农业农村发展就越顺利,取得的成就也就越显著,反之亦然。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欠账太多,缺人、缺地、缺资金是制约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工程落地的根本因素。《规划》在不同的章节,都不同程度地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要求,这也为合理配置要素资源、进而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指明了方向。

  完善支持保护制度是基础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规划》落实了十九大精神,明确指出,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这对于发展基础薄弱、成为小康社会建设中短板的农业和农村,无疑是重要的支持和基础性保障。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要加大财政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力度,不仅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投资乘数效应,而且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同时,要综合运用并创新金融政策、保险政策,不仅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力度,而且要支持和鼓励保险机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此外,还要让参与乡村振兴各类主体,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并给予税收优惠激励。总而言之,要完善支持保护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规划》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再次强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事业的具体体现,而且是确保十三多亿人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责任担当。近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丰”可期,不仅为国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全球缓减贫困和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应对当前和未来农产品贸易挑战、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足也没有根本改变。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当其冲要把农业生产能力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夯实。

  缩小城乡差别是核心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规划》具体落实十九大精神,不仅关注数量方面的差距缩小,而且也关注质量差距上的缩小,亦即强调公共福利、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事实上,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不可低估的更在于整个农业农村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实际上也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无私奉献。值此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更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振兴;乡村;战略;规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调研;农业经济;具体指标 责任编辑:吴盈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