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未停下的旅行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打开郑泽平的朋友圈,犹如打开了一本旅行地图册:墨西哥曼萨尼约港温暖的夜,秘鲁利马艺术馆的前尘往事……新奇美丽的异国风光之间,总会看到郑泽平优雅平和的笑脸……这场从今年9月开启的邮轮环球之旅,今天已经走过了大半。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郑泽平仍然走在她所热爱的旅行之路上。当邮轮停靠在夏威夷港,郑泽平向记者回忆起了她青春岁月里的旅行时光。
1980年的夏天,郑泽平在北京上大学二年级,物质条件不算丰富的年代,却挡不住年轻人想要出门看世界的渴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觉得旅行是必要的实践。”郑泽平告诉记者。
于是,她和几个同学攒了一些全国粮票,用粮票换了整整一脸盆的鸡蛋,然后将鸡蛋在脸盆里用盐腌上。暑假到了,他们带上腌好的鸡蛋,装上一书包8分钱一袋的方便面和一些蒜,买了几张硬座火车票,就这样踏上了旅途。
“我们到山东曲阜拜了孔子,登了泰山,去了李清照的故居,还坐船去了烟台、青岛、大连、天津等很多地方,花了100多元,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大海。为了节省住宿的费用,我们曾经睡在澡堂里,睡在海边的长椅上。一路上尽管有点辛苦,但大家都感到欢乐无比。”郑泽平回忆说。
这一次长途之旅,让一份对旅游的热爱在郑泽平心里生根发芽,她与爱人王东元也是在那时结下了缘分。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夫妇二人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区市,将足迹留在世界各地,也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见证者。
改革开放伊始,旅游业开始从外交事业向经济产业转变,景区逐渐打造起来,完善了设施,并对游客开放,也迎来了像郑泽平夫妇这样的第一批旅游者。但对大多数国民来说,旅游还是一件很陌生的事,那时,中国人均出游只有0.2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对中国公民开放了大门,“新马泰”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第一站。郑泽平回忆道,“20年前刚刚出国旅行时,感觉物价很高,不太舍得花钱,那时中国游客出国的也比较少。”
如今,人们的腰包鼓了,消费能力强了,旅游也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了大众的消费,国内外知名景区都迎来了大量中国游客。“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都想出去看看,世界各地都有中国游客的身影,到处都有了中文服务。”
从第一批出国旅游热潮,到第一个黄金周,第一次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到如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免签证或落地签。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接待5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01.15%,人均出游达到3.7次。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10%。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
人们的旅行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自由行的比例逐渐超过了跟团游,自驾游、邮轮游流行起来,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旅行方式也从单纯的景点观光向更注重目的地文化体验转变。
退休以后的郑泽平与爱人不仅一次次地踏上他们最爱的旅途,还肩负起了传播文明旅游的责任。在旅途中,他们帮助其他游客解决困难,帮助不会英语的游客翻译,也为大家讲解当地风俗和注意事项,甚至在旅行的邮轮上办起了讲座。2016年,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好游客”,又被聘为北京市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她将自己多年来的旅行经验和感悟分享给了更多人,也向世界传播着文明旅游理念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现在乘着邮轮进行环球旅行,感触很多。走过的地方越多,就越感受到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郑泽平说道。
- 王岐山出席“2018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并做主旨发言
- 40年舌尖上的改变:餐饮业市场规模增长超700倍
- 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 真理的力量——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