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原义乌县委书记,87岁高龄的谢高华因培育义乌小商品市场而获此殊荣。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价他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对于老书记谢高华,义乌人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2018年10月21日,数百名义乌商人自发组织了车队候在高速路口,欢迎谢老“回家”。从1995年义乌首次举办小商品博览会算起,群众这样自发的迎接已持续整整24年。
2017年10月,杭金衢高速公路义乌上溪互通口,人们手举“谢书记,欢迎您”的标牌,手捧鲜花,摇着拨浪鼓欢迎参加义博会的谢高华。
一位已经离开义乌工作34年、当年任职也仅有2年零8个月的领导干部,为何能让当地群众如此深深感激、久久牵挂?
义乌今天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离不开谢高华改革开放初期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毅然作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定,并果断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
1982年4月,谢高华赴任义乌县委书记。那时义乌经济落后,主城区仅2.8平方公里。义乌人穷,穷在人多地少田又薄。为提高粮食产量,农村有鸡毛肥田的习惯,农民常在冬春农闲季节走村串巷“敲糖换毛”;为了多点收益,糖担里添了些日用小商品,当时的廿三里镇和稠城镇渐渐地形成了小商品贸易点。
虽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可国家对能不能搞自由市场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农民经营仍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谢高华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发展商品经济精神,政府需要顺应民意,给市场松绑。由此,谢高华决定拍板开放政府主导的小商品市场。
1982年9月5日,位于城区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有关部门还投资9000元在旧城中心的湖清门,沿街露天铺设700个水泥板摊位,这是义乌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在当时铁桶般的计划经济藩篱中开了一个重要口子。
不过当时有干部当面向谢高华抱怨:农民都去做生意了,农业生产组织不起来,这个情况已经成为各个部门头疼的一个“包袱”。对此,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明确表态:“敲糖换鸡毛解决了几万人就业,我看这就是优势,要想办法发挥,不能把搞活的经济又搞得死死的。”
在当年举行的一次全县大会上,谢高华再次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谢高华(中)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时的资料照片(1982年摄)
在谢高华的力推下,义乌县委、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4年,谢高华又大胆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农业小县义乌因此弯道超车,逐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随后,谢高华在深入调研总结后,支持税务部门试行“定额计征”办法,即对每个摊位设固定的计税额,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这样一来,个体的税收低了,大家觉得有利可图,周边的小商贩们蜂拥而至,1984年义乌税收反而比两年前提高了整整3倍。
1984年12月,谢高华离开义乌赴金华担任地委农工部部长时,义乌有人手写了一首七绝相赠:“痛快淋漓写意真,谢公毕竟是能臣。而今携袖清风去,功过随人仔细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