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见证·改革】让列车像改革开放一样行稳致远:千里铁道线上的护路“父子兵”
2018年12月20日 14:25: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千里铁道线上的护路“父子兵”。

  改革开放40年,

  是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40年。

  从旧到新,列车动力实现划时代更迭;

  从慢到快,六次大提速,实现60公里到350公里时速大飞跃;

  从拥挤到舒适、从稀疏到密集、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铁路已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

  “中国速度”“中国发展”“中国舒适”“中国浪漫”……

  它讲述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腾飞的奇迹,

  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一日万重山”。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介绍新型养路机械使用方法。本人供图

  张立昌,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北京铁路局“张立昌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1985年,从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养路机械专业毕业的张立昌分配至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正式成为一名承担铁路运输安全职责的技术员。

  轨距快速控制杆、硬弯矫直器、机电式道岔起落机组、空心钻头修磨技术、预设轨廓打磨机……

  33年来,张立昌一直工作、创新在铁路维修一线,在改革开放的历程里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也通过自己的不断创新助力着中国铁路运行的安全与平稳。

  2013年9月份,张立昌的儿子张旭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成为新一代巡护在铁路一线的创新中坚。张立昌、张旭父子也成为新时代铁路护航“父子兵”。

  京九线、京广线、津保线,500多公里复线,是33年间张立昌同步改革开放走过的征程,也是张旭在新时代开启护路长征的起点。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演示改道扳手使用方法。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从三大件到改道扳手,“一扳而就”确保铁路运行安全平稳

  “洋镐、扒镐、铁叉子”,是早期铁路维修“三大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列车运行速度比较低,对于钢轨轨距要求没有现在严格,调整轨距传统上都使用‘三大件’。”张立昌回忆道。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存在误差,一直是人们对于“三大件”的诟病。行进中不断晃动的列车,在旅客的印象中,也存在了很多年。

  2004年4月,中国铁路迎来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对于铁路提出了满足时速160公里,甚至200公里的标准要求。保定工务段的维护工作也迎来了新要求,一个“大挑战”也摆在了爱好思考的张立昌面前。

  “我国的标准轨距是1435mm,允许误差是加2减1,在提速的新形势下,传统‘三大件’无法确保精度,根本满足不了改道的要求。”张立昌说。

  张立昌演示新型轨廓道尺与普通道尺使用区别。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为了解决问题,张立昌一头钻进实验室,终于研究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偏心”原理,精确调整轨距。

  一根手柄、一块偏心块,二者按一定角度相互焊接,或者一次性熔铸成型。这件名为“改道扳手”的工具竟然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利用既有的轨枕立螺栓为支点,通过偏心块对钢轨施力,使钢轨产生移动,达到改道的目的。”张立昌说,改道扳手操作简单,明显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如今已在全国铁路系统普及推广。

  无论是1毫米,还是0.5毫米,改道扳手都可以“一扳而就”,将误差缩至最小,甚至达到零误差的要求。如今,部分高铁路段都在使用这类机具。

  一件小小的改道扳手,确保着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从水不敢倒满,到一枚钢镚竖立不倒,中国铁路就是在这些“小而重”的技术改进间演绎着腾飞的奇迹。

  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保定线路车间养路工张旭介绍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使用方法。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从5个到20个,他将道岔立螺栓尼龙套更换效率提高了4倍

  出生于1987年的张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

  2013年,张旭退伍进入铁路系统,成为保定线路车间保定南养护工区的一名养路工。

  这5年,是中国铁路呈现高速跨越式发展的5年。这5年,复兴号投入使用,时速350公里开始运行,这5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高铁演绎着最为完美的逆袭。

  高速发展的铁路对于基础设施的养护和新一代养路工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5年前,初入工区的张旭对于铁路是陌生的,但细心的张旭在实践中很快发现了某些具体工作的不足。

  “2013年10月一次天窗(专门的养护工人工作时间)期间,我发现同事用加热法更换岔枕上损坏的尼龙套以及断折的立螺栓时,时间长,效率低,一个‘天窗点’两个小时只能更换四五个。”张旭说。

  道岔立螺栓、尼龙套是稳定轨枕的重要“零件”,对于列车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但受列车经过时震动等因素影响,尼龙套乱扣、立螺栓折断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因为必须保证受损物的及时更换,两个小时只能更换四五个的效率远不能满足安全需要。

  一套11件的“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观者有心。回家后的张旭开始琢磨如何简化更换程序和提高效率。

  通过先后多次尝试麻花钻、木工钻等几种不同的钻头,曾经学习过机械设计的张旭从数控铣床的原理中找到了灵感。

  “利用铣刀原理,设计阶梯钻头,一次便可轻松取出留在岔枕内部的尼龙套。利用反扣丝锥原理,不需要拆除任何道岔零部件,即将折断在尼龙套内的半截螺栓轻易取出,进而更换失效的尼龙套或立螺栓。”张旭介绍说。

  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效率高、成本低,一个天窗点能够更换20个,直接将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如今,一套11件的“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已经成为了保定工务段铁路维修的必备“神器”。

  2014年,新型“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获得路局合理化建议一等奖,2016年,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张旭说,他是在父亲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下,投入创新工作的。“我们干最粗的活,却要干出最细的工作。以毫米计算,却保障着中国铁路十几万公里的安全运行。”

  “踏入铁路行业36年来,

  我见证着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铁路基层护路工,

  我亲身经历着铁路‘奇迹’不断成真。

  如今,

  面对一件件投入一线的护路机具,

  源自心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与改革开放同成长,

  也希望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

  继续携手中国铁路一同逐梦前行。”

  ——保定工务段保定综合机修车间主任张立昌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铁路如巨龙腾飞,

  复兴号、时速350公里、八纵八横……

  一个个奇迹不断上演。

  这五年,

  我以父亲为榜样,肩并肩,

  扎根实践、立志创新,

  国家专利‘道岔立螺栓尼龙套取出器’,

  是对我工作的肯定,

  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

  也将用自己的汗水助力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北京铁路局保定工务段保定线路车间养路工张旭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40年来,

  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大胆地试、勇敢地改,

  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中国人民手中,

  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千里铁道线上的护路“父子兵”的创新故事,

  正是中国人民干出新天地的缩影。

  父亲经历中国铁路改革开放40年腾飞奇迹,

  儿子见证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巨大成就。

  步入新时代,

  一同践行着创新的豪言壮语,

  立足一线、躬身发明,

  继续为中国铁路新时代新征程保驾护航,谱写新曲。

标签:张立昌;保定;改革开放;车间主任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