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千万工程”获“地球卫士奖”丨他们为什么能到联合国领奖
2018年12月28日 18:23:11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江帆

  裘丽琴

  纽约时间9月26日晚上7时30分,联合国总部“2018地球卫士“颁奖现场。

  当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受奖团走上台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可能是“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受奖人最多的一次,它属于浙江5600万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奖项的名字叫“2018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

  “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我家乡蝶变的故事,也是浙江3万个乡村共同的故事。”站在联合国的领奖台上,安吉鲁家村村民裘丽琴把亲身经历的巨变娓娓道来。

  15年里,浙江孜孜不倦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尤其在农村,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清垃圾、治污水、兴水利、拆违建、谋生态,顶层设计+万千农户绘就中国新农村画卷,数以千万计个裘丽琴的生活就此转折。

  这一晚,世界舞台上铭记下“千万工程”的中国故事。5位来自安吉、宁海、淳安、新昌、浦江的基层代表,讲述着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回答了一个问题——乡村应该是什么样

  “这5位基层代表有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县委书记,有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村干部,也有来自农村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既是’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带来最真实的浙江声音。”浙江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领奖台上,镁光灯下,裘丽琴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安吉鲁家村,自信而骄傲。她的自信源于鲁家村的蜕变。这曾是浙江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山不够高,树不够茂,水不够清,人们都说:“鲁家村没有景”。

  从不起眼到不平凡,鲁家村蜕变的轨道是浙江许多农村共同的路径。

  2003年,“千万工程“拉开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鲁家村的转折也是从那时起发生。近年来,村里陆续开展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等专项行动,并建立起村庄保洁、垃圾处理等长效机制,修建起10公里长的绿道和4.5公里长的环村观光铁轨。如今再看鲁家村,疏浚过后的鲁家湖湖面开阔,对岸白墙黑瓦的村文化礼堂兀自矗立,18家农场将整个村庄串联成了一个大景区。

  裘丽琴的朋友圈里,获奖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回了鲁家村。村民徐美菊反复翻看着颁奖现场的照片,兴奋地问:“我们鲁家村的生活,是不是让外国人都羡慕?”在徐美菊眼里,没有比如今的家乡更美的地方,也没有比如今更好的生活。她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一名“股民”,不仅身处竹林摇曳、绿水清波的村庄,更每年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稳定分红。

  浙北山区的鲁家村在变,金衢盆地的建光村也在变。

  这是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村委会主任陈荣贵第二次见到索尔海姆,与上一次相距不过5个月。

  今年4月,他曾作为向导,向实地来到建光村考察的索尔海姆介绍村庄发展。就站环村流淌壶源江旁,陈荣贵指着村里唯一高耸着的灰白烟囱说:“烟囱已经废弃了,可我们不愿拆掉。这是为了让大家铭记污水横流、粉尘飞扬的乡村旧貌,不再走回头路。”

  建光村曾是是浦江水晶加工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全村有500多户人家,最多时却有水晶加工小作坊300多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2013年,浦江打响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枪,推进河道清理和清洁农村行动。如今,洗去污垢的山水展露出清丽本色,建光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3A级景区示范区、浙江省美丽宜居村和国家3A旅游景区。去年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6万余人次,成了人口交赞的“小杭州”。

  这正是浙江乡村之变的一个个缩影。天蓝、水清、地净、村美,绘就成全省3万多个村庄的底色。

  探索了一种路径——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转化

  身在异国他乡,面对五湖四海的朋友,来自淳安的青年乡村创业者一点也不怵。她在下姜村开办的乡村民宿经常会接待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她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在大会现场发出邀请:希望大家都能来下姜村,来浙江看看农村的新面貌。

  沿着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杨线一路向西,下姜村地处距离淳安县城50多公里的山区。“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这首乡间童谣传唱着的,正是下姜村不堪回首的过往。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穷困的村民开始“伐薪烧炭”,山上每天有三四万斤柴火被砍去,村里的山林资源迅速减少。2001年之前,村里有150多个露天厕所,家家户户散养生猪,整个村臭气弥漫、污水横流,蚊蝇满天飞。这也曾是浙江千万个农村相似的写照。

  如今再看下姜村,已完全是另一番模样。穿过下姜隧道,远远就望见一垄垄透明大棚,在绿荫花海映衬下,折射着太阳的光辉。就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夏秋季品葡萄、冬季初春尝草莓,下姜人已经种上了一年四季、一茬接着一茬的收成。从“卖山林”到“卖生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村里还成立了“下姜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分客和统一结算的运作模式,美丽经济风生水起。2018年,下姜村已经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超过2017年全年的游客接待量。

  从依山的下姜村到傍海的宁海县,“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转化,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一个美丽的地方,一定是经济和生态高度融合、完美互促的地方。”在领奖现场,宁海县县委书记杨勇与同伴交流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宁海是此次赴联合国领奖的唯一县级代表,也是浙江生态发展的县域典型。

  如何用好秀山丽水的优势?宁海人首先“打扫屋子”,先后投入近170亿元用于环境整治,提出“十有十无”美丽乡村标准,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工作地方标准规范。而后“开门迎客”,发展特色民俗,在全省率先实施民宿备案制、注册首个区域性品牌“宁宿”。仅一年内,实现民宿总量、营业额、带动农产品销售额“三个翻番”,村均集体收入增长25%,乡村旅游人次、收入均增长30%。在今年8月刚发布的“两山”发展百强县名单中,宁海排名全国第二。

  “千万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之江大地上,美丽风景与美好生活,正诗意相连。

  代表了一种方向——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

  浙江的乡村如今是怎样的面貌?有国际友人说,他们从这5名农民代表身上,已经读懂浙江乡村的美好。

  的确,乡村的变化最终的改变是人。正是从勤劳、自信、进取的浙江农民身上,我们得以窥见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改变。

  “桂溪枕月,千年西坑”,新昌县镜岭镇镇长吕江爱用诗句句跟外国友人介绍镜岭镇的悠久历史和秀美风光。镜岭镇是浙江数百古镇中的一个典型,除了秀丽景色外,还有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底蕴。古镇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西坑村更是全省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是省级重点历史文化村落。

  在浙江,乡村的美好生活不仅有对“新”的吸纳,还包含对“旧”的珍藏。西坑村里把毁坏文物的处罚措施写进了村规民约,村文化礼堂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各类丰富的文娱活动,让农村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这里融合,既带动乡村的发展,也改变着村民的精神面貌。”吕江说,村民不仅能做到不破坏,还自发捐款筹措资金用于保护文物建筑,保护古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这是美丽浙江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世界对于乡村美好生活的共同想象。今年4月刚到访过浙江的索尔海姆踏过安吉的山,看过浦江的水,发出由衷感慨:我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而今,索尔海姆又亲手将“地球卫士奖”颁发给浙江,他说:中国浙江的农村故事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示范。如何把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变成亿万农民的行动,亿万农民的幸福,变成全世界农民的行动和幸福,中国在行动,联合国在行动。”

  犹记得8年前,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中国的城市面向世界。人们透过这扇窗,看到一个经济正在腾飞的大国,现代、创新、包容的一面。8年后,收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浙江“千万工程”,又让中国的农村走向世界,人们触摸到广袤农村又一波生机盎然的脉动。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万村千乡气象新。我们相信,乡村更好的未来,值得期待。

标签: 责任编辑:周舸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