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卡夫铁正在表演
开栏的话:
2019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的落实之年。
新春的脚步近了,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川新闻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记录巴蜀大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美好景象,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积极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日大寒,阳光灿烂,立春在即,春暖人间。即日起,四川新闻网将推出2019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图为文化下乡表演现场
四川新闻网凉山1月20日讯(记者 梁鹏 摄影报道)彝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迷人的彝族风情。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位于大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的彝族群众陆续脱贫。在不少彝族民间艺人看来,这也为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月12日早上8点,太阳刚把远处的山顶染上一片金色,凉山州喜德县且拖乡联合村3组的村民马海伍来便出了门,今天他要到10公里外的县上看一场演出。
早上9点钟左右,马海伍来抵达喜德县灯光球场上的阶梯座位上,等待演出开始。
图为正在观看表演的马海伍来(图中握手者)
61岁的马海伍来是一名彝族民间艺人。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会演奏包括月琴和口弦在内的8种彝族传统乐器。目前,他在10所学校担任“老师”,给孩子们传授这些彝族传统乐器。
“以前,由于贫困,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并不是很重视。” 马海伍来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现在彝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国家、社会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重视了。”
马海伍来说,作为一名民间艺人,他有责任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今天我来就是来看看省上这些大文艺团体的表演,学习一下,将彝族文化更好地传承。”
当天,四川省第二十一届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的“文化列车”开进了凉山州喜德县,来自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南充大木偶剧院以及凉山州当地的歌手、演员们用他们的表演,为“彝族老家”喜德县的群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和感动。
与马海伍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甘洛县的彝族民间艺人马卡夫铁。
今年64岁的马卡夫铁最擅长的乐器是月琴,近几年来,他跟随凉山歌曲团前往过国内的广东、广西、北京、香港甚至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过演出。
“每次演出我们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很高的评价。”马卡夫铁说,“从这儿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彝族文化的喜爱,也极大的增强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图为被表演逗乐的现场观众
马卡夫铁告诉记者,走出凉山,走出四川,走出中国,在以前的他看来这都是天方夜谭。
“以前大家都在想着填饱肚子,我们表演也更多的是在田间地头和丧葬嫁娶的时候,走上专业的舞台是不可想象的事。”马卡夫铁说,“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很多彝族群众摆脱了贫困,大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我还了解到,党中央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未来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彝族文化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在结束采访时,马卡夫铁高兴地说。
- 老区村庄变景区 生产生活变了样(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 消费扶贫政策呈现六大亮点 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 粘土捏塑 “萌猪”迎春
- 政策暖心人勤快 瓜果蔬菜四季香(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