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节期间人们要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往往是在音乐中来完成的。音乐中的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永恒魅力。
悠久的春节礼乐
春节的音乐活动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属于礼乐文化的范畴。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周天子在公元前11世纪就制礼作乐,对什么级别应该享受什么待遇作了严格的规定。据周代《仪礼》所载内容达17项,其中包括丧礼、祭礼、凶礼、军礼、宾礼等,这些仪式都是有音乐参与的,并且作为重要内容出现。那时候国家制度规定,“邻有丧,舂不相”,有灾害、灾乱及国家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进行音乐活动。音乐活动只能用于节日或庆典当中。以便达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效果。礼乐本身也有显然的规格等级,比如九鼎八簋的皇权威严,钟鼓之乐的金石之声。在春节中,自然也是“乐无礼不举,礼无乐不行。”在古代春节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敬天祭祖的乐曲。西周时期人们敬天祭祖的传统得以流传。如用《大濩》祭先妣,用《大武》祭先考,用《云门》祭天,《咸池》祭地,《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等等。
汉唐时期,音乐也一直活跃在宫廷与民间,各种音乐民俗不断出现。春节期间,宫廷里皇帝与大臣共同赏乐,以表明皇帝与大臣其乐融融,以和为主。普通的老百姓也得以有机会参与同乐,民间与朝廷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宋元明清时期,管理音乐的机构基本上是教坊,音乐自然首先为皇帝服务,雅乐与俗乐并举。与先秦和中古不一样的地方是,戏曲从宋代开始成熟,明清时期戏曲更是遍地开花,地方小戏不断涌现。因此在春节中,小戏也出现了。而灯节由宫廷之礼转向民间,在民间普及,变成灯俗,并向戏曲转化。如花灯戏、花鼓戏、秧歌戏等都出现在各地的春节活动中。各地也出现了彩龙船、打莲厢、跑旱船等民间庆祝活动。我们知道,歌舞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讲究万民同乐,各阶层之间、老百姓之间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气氛是不变的。不仅和气生财,而且和谐万邦。“大乐与天地同和”。在春节文化中,和谐思想体现得比较彻底。中国音乐的形式或许在不断变化,但和的精神、乐的追求没有变。
传统春节中的俗乐
至今民间还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大年三十的晚上,一些农村地区均烧起火把“赶毛狗”,以便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时人们也要敲起锣鼓,扎起火把,造成庞大声与势。江汉平原也仍然有这样的风俗习惯。而正月十五则是看新年的花花绿绿的灯,即人们说的“花灯”,花灯多多益善,以宽慰众心,以显示新年的新气象,这显然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之重要表现。
灯节始于汉代,众人要在春节出门看灯。当时皇帝和妃子们,一边赏灯,一边看人山人海的阵势,呈现出平时少见的皇家气派。当然,老百姓或者小孩子中也有人边看边跳,慢慢产生了“跳花灯”,如今,这种习俗在我国西南各省还广泛存在。花灯锣鼓声与主人家接灯的鞭炮声联成一片,响彻夜空,整个城乡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里。各种花灯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表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大多以哥哥妹妹相称,主演花灯的两人来到接灯人的家中,纵情歌舞,相互嬉戏,放声道喜,恭贺新春佳节。经过若干代艺术家的传承发展,花灯已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歌舞艺术,甚至出现了花灯戏,即可以由多人表演的、有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花灯戏,它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唱腔旋律,轻快的歌舞表演,展示了南方春节文化的精髓——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为众人喜闻乐见。
花灯的主要道具是彩巾和扇子。南方有一男二女的“双凤朝阳”灯,有“两男一女”的双狮戏球灯,还有两男两女的“双花灯”。另外,南方还有采茶灯。舞蹈动作滑稽可笑,风趣诙谐,这就是花灯中的喜剧气氛。或借古喻今、吟花诵草,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以表达对春节的美好期望。
歌舞的适应性强,无论北方和南方,春节的喜庆都集中体现在歌舞表演中。北方的秧歌也是全国性的歌舞,其喜庆、吉祥的韵味也不言而喻。与南方花灯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队伍,道具是伞、鼓、棒、花。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看来北方的秧歌与参军戏有一定的关系。北方有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大类。现在多以地秧歌为主,而当代北方城市中的广场舞,也是以地秧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应该说北方秧歌起源于水田劳作,并与古代祭祀求丰有关。风格比较火爆泼辣,但粗犷中含着稳健,刚柔相济。综合了民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及戏曲等因素而形成,清代已成定式。北方秧歌显示出曲调衔接顺溜,表演灵活,即兴性强等特点。
当代的春节音乐
春节期间,人们的娱乐活动极为重要,春节是全民的狂欢,音乐是其中的主角,国家每年都组织春节联欢晚会(即春晚)。春晚是全国人民必看的重要内容,曲艺、小品、声乐、器乐、歌舞,艺术品种应有尽有。人们集中在电视机旁,欣赏各类艺术文化大餐。音乐插上科技的翅膀穿越了时空隧道,尽情体现了和敬、和顺、和亲的族群力量和集体归属感,它也是一种礼乐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体现,也表现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巨大的、永久的魅力。
春节是人们休闲的好时节,也能够放飞心情。人们调整情绪,养精蓄锐,备战新的一年。与春节主题文化有联系的音乐中,比较突出就有《春天的芭蕾》《春天在哪里》《春天花会开》《青春无悔》《春天的交响》等歌曲,其参与性比较强。当然也少不了器乐舞蹈曲目,如《春节序曲》《红绸舞》等等。春节活在人们的口头上,身段中,心底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中的春节文化是一种艺术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总而言之,音乐中的春节文化是相当丰富多彩的,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音乐中的春节文化不断与时俱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