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藏一派生机与繁荣。资料图
3月,阳光照在雪山之巅,河流如带,道路纵横,祥和而繁荣,这是2019年的西藏。时光追溯到60年前,1959年3月28日,百万农奴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高原上迎来了“生命之春”。
曾经的农奴普布多吉:“旧社会是‘人间地狱’”
旧西藏农奴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资料图
“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给农奴主支差种地的人),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活里只有黑暗和绝望。”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热索乡帮日村一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楼里,86岁的普布多吉和弟弟正喝着酥油茶闲聊。“旧社会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啊。”
四世同堂的普布多吉老人(前排右一)一家。资料图
在旧西藏,普布多吉一家13口人都是农奴。在他的记忆里是每天吃不饱的饭、干不完的活和猝不及防的毒打。“有一次,父亲没能按时完成庄园主交代的任务,脸被庄园管家用皮鞭打坏了,落下了残疾。”
许木村第一位女干部次仁卓嘎:“自由和新生来了!”
次仁卓嘎老人(右)和儿子次仁多吉聊天。资料图
“1959年的春天,我们等来了民主改革,等来了解放军。”
如果不是1959年的那场民主改革,84岁的次仁卓嘎可能还是那个吃不饱饭、地位最低下的“朗生”(农奴主的家养奴)。1959年3月28日,自由和新生来了,她成为民主改革后许木村第一位女干部。“旧西藏,女性被认为是低等级的人。”忆起往事,那份辛酸依然还在。民主改革后,西藏女性地位实现了从“命价如同一根草绳”到“能顶半边天”的巨变。
人大代表卓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左)和央宗守护山南国土。资料图
“如果不是共产党,西藏现在可能还生活在苦难和奴役中,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这份感激。”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放牧守边,卓嘎、央宗一家坚持了50多年。50多年来,他们见证着西藏的腾飞和巨变。“公路啊,电啊,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现在玉麦公路通了,乡里建起了气象观测站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还用上了国家大电网的稳定电力,买东西也能用手机扫二维码了。”
医生次仁卓玛:“要解决西藏同胞的疾病之苦”
次仁卓玛(左)帮阿旺群培老人洗脚、换药。资料图
“人与疾病的斗争,单枪匹马打不赢,需要我们团队的共同协作,而我只是最平凡的那一个。”
拉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里,医生次仁卓玛正关切地询问病人情况,38年,她还是如初次接诊般严谨。2012年,拉萨林周70名村民体温升高、浑身无力,形势紧迫。次仁卓玛紧急赶往病发地排查病情,最终成功找到病因,并在一周内成功控制疫情,无1例死亡。还有,通过次仁卓玛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拉萨市率先实现了儿童计划免疫“三个85%”目标。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格桑德吉(右)和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我从小便听家中长辈说旧西藏往事,如今我们有机会能受教育,我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教育。”
穿越原始森林、跨越冰河、翻越3座雪山,走了整整7天。这是11岁的格桑德吉第一次走出墨脱去外面上学的情景。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又回到了这里。现在,她已成为墨脱县完全小学的副校长。“2016年9月,我们正式搬进了新学校。到2018年,墨脱县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在校学生2096人,专任教师271人,小学入学率达99%以上。”
脱贫“带路人”索朗央吉:“村民不脱贫,我就不离村”
索朗央吉(右)与村民商量编制规划。资料图
“只要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茶巴拉乡地处雅江中游峡谷地带,是曲水县西部最贫困的乡。2002年,索朗央吉来到这里,成为一名乡镇干部。这些年,她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谋划乡村旅游开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后来她又先后担任“拉萨河畔·三有村”和“四季吉祥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2017年,三有村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
宗角禄康公园内跳锅庄的拉萨市民。资料图
历经岁月苦难,更知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受益者。60年,西藏创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走过甲子辉煌,再回望这片土地,苦难与绝望已然成为历史,扑面而来的是幸福的味道。新时代,34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将继续奋发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慧慧 杨月 实习记者 曹若鸿 涂陈昊)
- 新华社评论员:让雪域格桑花更加烂漫——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 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雪域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 昂首阔步向未来——写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