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文化脉动)
2019年04月05日 12:35: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萧 放

  学生在河北承德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

  陈琦嘉摄

  核心阅读

  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

  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

  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

  清明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重大春祭节日。清明真正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礼俗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惜生命。这两大传统节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墓地祭扫是清明民俗的重要主题,对于清明祭扫传统的继承,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每到清明,父辈就扛着锄头、提着竹篮,带家人上坟地祭扫。孝道伦理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相传。踏青是清明的又一节俗。插柳和戴柳是清明踏青和护佑生命的风习时尚,春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中国人重视时令养生护生,清明的饮食与春季养生护生有关,有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等。有句俗话说:“屋檐滴水,点滴不移”。它常常被用来规训人们,文化的惯习是一代一代复制的。

  同时也要看到,清明节俗传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有形式的变化,也有性质的变化。我们的清明家祭,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到当代社会的先贤祭祀与先烈纪念。每到清明,学校就会组织祭扫,至今印象鲜明。

  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在新的环境下传承清明文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推动工作,清明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结合清明开展祭祀先贤、纪念先烈的活动。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师生组织了高校清明文化联盟,致力推动校园清明文化传承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传统礼俗与岁时节日本科通识课程,每年结合春季学期课程,与民俗学社同学一道,组织开展清明祭祀陈垣老校长等先贤活动。在清明时节,以集体祭拜的方式,致敬先贤。

  这样的清明文化传承方式,既是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校园传承,也是提升大学精神文明,培育学生荣誉意识,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有力举措。我们社会各团体、单位在清明节期间开展类似追思前人感怀先贤的清明文化活动,它不仅是感恩历史的伦理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团队意识与文化归属感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凝聚社会情感的特别意义。

  环保祭扫跨越时空

  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比如不一定非要通过烧纸来表达,也可以用鲜花、用网络等方式去祭祀和寄托哀思,要有环保理念,但是雇人祭扫就属于一种造假了。

  互联网时代,清明文化也有了新的内涵和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超越了家庭与一般社会概念,它以其跨越时空的方式营造了新型社会关系。当代社会是网络全覆盖的社会,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清明文化传播与实践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人们远离故乡,也能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体验与参与家乡的祭扫活动,或者是参与遥远的中华先贤的祭祀大典。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会在网上设立虚拟祭扫空间,点蜡烛、献花,摆放祭品,进行清明礼拜。

  以虚拟空间替代实地祭拜,虽然没有实地感觉真切,但它的情感表达同样是真诚的。它不仅极大地节约了物力与交通往来成本,还有超越时空的传播力度,让清明文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更有助于增强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共享清明节日文化。

  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

  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天空蔚蓝,飘动的风筝犹如美丽的蝴蝶,醉了天空,也点缀了我们安定祥和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5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

标签:清明;清明文化;节气;感恩;传承方式;先贤;先烈;祭祀 责任编辑:金林杰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