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18日电 题:深深的牵挂 殷殷的嘱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回访记
4月的巴渝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一下飞机,他就转乘火车、汽车前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深入学校、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回访。
“不愁吃、不愁穿,脱贫忘不了总书记”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4月1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地处武陵山区的石柱县中益乡,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群山环绕的中益乡小学,15日下午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当时高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课外文体活动,跳着摆手舞。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走了过来,老师和孩子们一下围拢过去,纷纷喊总书记好、习爷爷好。”中益乡小学校长谭顺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
中益乡小学学生走进校园(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益乡小学学生在课间操时间练习当地土家族传统舞蹈——摆手舞(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总书记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非常关心,询问了学校寄宿情况,还专门走进食堂,察看食谱、操作间和储藏间,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谭顺祥告诉记者,中益乡小学165名学生中有78名贫困生、56个留守儿童,在扶贫配套资金支持下,学校去年启动改扩建工程,能容纳80名学生寄宿的宿舍楼预计6月份就能交房,多功能教室也在抓紧建设,投用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会大为改善。
在中益乡小学课间休息时间,教师带着学生们做游戏(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益乡小学学生在课间操时间练习当地土家族传统舞蹈——摆手舞(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益乡小学的学生在上课(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益乡小学食堂工作人员陈益淑为学生们准备午餐(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华溪村村民谭登周老两口原本2016年脱贫,62岁的谭登周2018年意外摔成重伤,经过紧急救治才逐渐恢复,但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返贫。“怎么也没想到总书记会走这么远来看我。”谭登周说,习近平总书记进屋后,谷仓、灶台、床铺一样样看,对吃穿、看病、收入问得很细。
这是华溪村村民谭登周家(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听说我去年受伤住院费用报销90%,村里又帮助兜了底,总书记很高兴。”谭登周告诉记者,“现在低保补助、养老金、土地流转收入加在一起,生活不成问题。等身体硬朗点儿,我想养几群蜜蜂,种上两亩中药材。”
华溪村村民谭登周老两口和上门巡诊的中益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告别(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86岁的马培清和大儿子陈福明两人2015年脱贫。为防返贫,在村里帮扶下,他们家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按年分红,陈福明还养起肉牛,当上村里的保洁员,2018年家庭纯收入达到2.3万元。
“总书记专门来看我们,他太亲切了,拉着我的手看堂屋、看谷仓、看厨房,问我现在生活怎么样。我说光是谷子就够吃三年,真正不愁吃、不愁穿了。”
春日暖阳下,面对青山、背靠小楼,马培清坐在院坝里满脸笑意:“这几年我们的日子一年一个样。大家都说,脱贫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
“产业选准了,才能走对路、走长远”
16日,记者来到中益乡华溪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山坡峡谷的旱地里,成片的药用木瓜苗已经长出1米多高,地里的中药材黄精也吐出了嫩叶。
在马培清家的院坝里,村支书王祥生正与几名贫困户合计着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计划。“总书记对产业扶贫很重视,这让我们更坚定了发展产业促脱贫的信心。”王祥生说。
中益乡农民汪从兴展示种植的中药材黄精(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一路上向习近平总书记做过汇报的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告诉记者,中益乡海拔高差大,土地分布零碎,是典型的“鸡爪地”,过去种玉米、稻谷,勉强收些口粮,农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我理解,只有产业选准了,脱贫才能走对路、走长远。”谭雪峰说。
近两年,华溪村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发展中药材等经济林和蜂蜜产业,并组建合作社,把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带动增收。
王祥生告诉记者,目前全村脆桃、脆李、药用木瓜等经济林达到1080亩,地里还套种了黄精、赤芍等,山间搞养蜂。2018年,村集体特色产业收入达到2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
马培清的小儿子陈朋2017年开始种植黄精,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实现了稳定脱贫。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好日子才开头,等到果树、药材都起来了,到时村里四季有花,我再办个农家乐,还指望着致富奔小康呢!”陈朋说。
华溪村村民马培清的儿媳谭明兰在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劳作(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石柱县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何泽奉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现在,企业占股44%、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占股50%、村集体占股6%,各方能共赢,农户收入有了长远保障。”何泽奉说,下一步,参与扶贫的企业将更好发挥带动作用,让产业更高效,助农户快增收。
“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山间院坝里,摆上一个方桌,加上几条长凳,这就是会场。
华溪村村民马培清接受记者采访(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培清家的院坝里,同干部群众代表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他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记者在华溪村村民马培清家采访(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听了总书记的话,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王祥生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带着群众一起向前跑。
王祥生介绍,村里正规划把特色农业和附近的黄水景区连接起来,搞农旅融合,吃旅游饭,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我们特别要求党员干部当先锋、做示范,带着农户一起干”。
“总书记乘飞机、搭火车、坐汽车,不辞辛苦来看望贫困户,让我们深受鼓舞。”谭雪峰说,经过这几年艰苦奋战,中益乡脱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有46户、121人未脱贫,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重。接下来,一刻也不能松劲,全乡党员干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攻坚克难,用“吃得了黄连苦,受得了辣椒辣”的精神,换来群众生活的“蜂蜜甜”。
“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也要努力向前跑。”当面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暖心话语的贫困户张剑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张剑峰患有鼻咽癌,治疗花费11万多元,党和政府雪中送炭补了8万元,社会捐助2万元,自己只花了1万元。因病致贫后,政府将他纳入低保,还提供了护林员岗位,他家的土地也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
听了总书记讲的,张剑峰有了新打算:“准备养上30群蜜蜂、100只土鸡,争取今年就脱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