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这,才是“中国道路”成功的真正密码!
2019年05月20日 17:55:59 来源:人民论坛网

  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就,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国际舆论也公认这是“中国奇迹”。最近,美国一些人大言不惭地声称“在过去25年里我们重建了中国”。这种论调,把中国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一股脑算到美国头上,不仅严重背离事实,逻辑上更是荒唐至极!

  我们自始至终都明白,任何国家的发展从根本上都要靠自己。那么,中国发展靠的究竟是什么?今天,思响哥推荐阅读人民论坛杂志的最新文章,一起探寻“中国道路”成功的八个密码。

  一分钟干货速览:

  经验启示一:

  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驾驭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能力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执政,不断提升驾驭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出新,走自己的路。

  我们走出了有中国自己特点、自己品质、自己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

  经验启示二: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生命线,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思想的一条红线,是连接改革开放与改善民生的情感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社会主义要有优越性、要有吸引力,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验启示三: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加强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西方那种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党政有为、市场有效的新体制。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革命性锻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矛盾少了、小了,我们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干需要干的事业。

  经验启示四: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 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火热的变革时代相结合,变成改造中国的强大武器。如此,马克思主义就活了,马克思主义就有了生命力。

  经验启示五:

  对内奋发图强改革搞活,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 在对外开放合作中虚心学习,努力处理好国际经济关系

  对内改革搞活走新路,“活”,就是精气神,就是向心力、凝聚力,非常重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坐井观天是要落伍的。中国这艘巨轮在大洋上迎接人类文明的八面来风,做到了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经验启示六:

  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坚决捍卫“两个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必须坚持不断完善,“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必须坚决捍卫。

  经验启示七:

  顶层设计精选符合国家长远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战略 + 鼓励地方基层有序展开渐进式改革探索

  党和国家每到一个关键时段,都会加强顶层设计,精心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略。

  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鼓励地方和基层创新,从群众实践经验中发现、总结进而推广的。

  经验启示八:

  坚持群众路线 + 走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能力和本事,就是善于走群众路线,善于发扬协商民主,把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很好地组织起来,变成移山填海的依靠力量。这些,还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紧紧连在一起。

  现在,更加注重公平和共享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对“资本”注重利用调控,发挥好资本的功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具体内容,请看全文:

  “中国道路”成功的真正密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占斌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因列强入侵、内乱不断等因素,中国曾经长久地深陷于低收入国家的泥潭。根据有关统计数据,190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相当于美国的 13%,到了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数据下降为 5%,中国一度沦为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当时全世界只有 10 个国家的人均 GDP 低于中国。知耻而后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努力下,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道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许多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专家都很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都在试图揭开“中国道路”的密码。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道路”的背后是一系列思想、战略、政策、制度和方法的组合与创新。本文从八个方面、十六个维度,探讨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启示,寻求中国人为什么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密码。

  1

  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驾驭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能力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近 100 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成功实践的历史总结、科学总结。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富起来乃至开始强起来,靠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个强大的政治领导力量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领导能力不是自吹自擂得来的,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血雨腥风的伟大斗争中,由亿万人民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成千成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带头干出来的。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同时具备理论的科学性、道路的正确性、组织的严密性,才得以深刻改变了中国。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全世界人数最多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人口最多大国——中国长期执政,不断提升驾驭现代化发展的领导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出新,走自己的路。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具有卓越的执政能力。笔者近年来执行援外任务,带团出访古巴、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国外友人都很羡慕、钦佩近 14 亿人口的中国取得的成绩,并认为这个成绩得益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从与他们的讨论交流中,笔者更能够感受到这些结论的珍贵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如果一个政党不能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就可能被实践、时代、人民抛弃,苏共丢掉政权就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案例。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怎样才能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都做出了回答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这就是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需要担当起的历史性责任。

  改革开放 40 多年,我们破除计划经济年代对社会主义的僵化理解,剔除附加给社会主义的误导成分,没有退回去走老路,也没有依附西方走邪路,而是走出了有中国自己特点、自己品质、自己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靠这些,推动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

  2

  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在马克思倾注其一生心血的伟大著作中,有一条红线就是坚守人民立场。人民立场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坚守人民立场是有深刻认识的,人民立场也是新中国 70 年不变的“时代主旋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生命线,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思想的一条红线,是连接改革开放与改善民生的情感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社会主义要有优越性、要有吸引力,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后,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探索进程,我们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央领导人强调,只要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就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四十年来,我们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懈怠,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3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加强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凯歌行进的岁月,也有曲折发展的历程。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才深刻认识到,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扭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我们强调尊重价值规律,把激励做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建立竞争机制和产权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西方那种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党政有为、市场有效的新体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理论上超越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传统解读,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超越“市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破解了经济学的世界性难题。

  经济发展和经济成功都需要维持较高水平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而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离不开社会建设。为什么有些国家经济上不去?为什么有些国家过去曾经发展得很好,后来却变得非常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协调出了问题,执政党摆不平各种利益冲突,内斗难以平息,甚至引发内战。为什么摆不平?除了执政党的能力有限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建设缺位。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革命性锻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即使在计划经济物资缺乏的年代,也注重健全相关制度,加强社会建设,尽可能提供广覆盖、普惠式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比如,大力推动扶贫减贫和精准脱贫事业,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比如,建立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政策兜底。社会矛盾少了、小了,我们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干需要干的事业。

  4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

  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教条地、机械地、僵化地、简单地背诵革命导师的几句话。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火热的变革时代相结合,变成改造中国的强大武器。如此,马克思主义就活了,马克思主义就有了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努力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总结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启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考虑进来。中国共产党能够自我革新、不断超越,是与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哲学思维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走自己的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正确处理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提供了理论引领。

  比如,我们讴歌改革开放40 年的成就,但不忘前 30 年打下的基础。我们注重释放市场经济的能量,仍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我们强调发挥大国经济优势,但时刻不忘补齐自身短板。我们激活资本的有效功率,但更关心百姓的身心冷暖。我们实行包产到户,但一直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从新中国 70 年的发展经验看,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思想武器,我们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少犯错误,即使有了错误也能够较快地纠正。

  5

  对内奋发图强改革搞活,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

  在对外开放合作中虚心学习,努力处理好国际经济关系

  对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再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离富起来还有不小的距离。由于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弯路,老百姓日子过得还是比较艰难。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广东曾经出现过“逃港”事件,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也坦承“人民生活欠账不少”。邓小平同志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从那时起,我们更加奋发图强,开始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我们憋着一股气、一股劲,带着“闯”的精神,对内改革搞活走新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设立经济特区,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到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从浦东新区到海南自贸区,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枷锁被破除,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积极性。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活”字,正是因为“改”出了这个“活”字,才赢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展望未来,这个“活”字,就是精气神,就是向心力、凝聚力,非常重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深刻地认识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坐井观天是要落伍的。从新中国 70 年的历史来看,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在自身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援助、团结了不少发展中国家,为国际关系发展打开了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开放促改革,勇敢跻身国际市场,努力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坚定支持和拥护全球化经济发展,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这艘巨轮在大洋上迎接人类文明的八面来风,做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所有这些,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6

  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坚决捍卫“两个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泛滥,我们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发生了严重偏差,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甚至一度取缔了个体私营经济。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主体难以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缺乏竞争的经济也难以提高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进程中,逐步解放市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而推动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相互融合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逐渐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方兴未艾,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中国道路”来源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党的十五大取得重大突破,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2018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对民营企业控制论”等错误论调进行了批驳,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

  7

  顶层设计精选符合国家长远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战略

  +

  鼓励地方基层有序展开渐进式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每到一个关键时段,都会加强顶层设计,精心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略。比如,我国有从“一五”计划到现在的“十三五”规划,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这些战略上的安排,有利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有助于统筹资源、把“钱”花在刀刃上,更有利于发挥我们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正向经济强国、制造业强国迈进。看到我们比较雄厚的大国工业化体系,就不能不感念新中国成立后,勒紧裤带实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我们打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基础。现在,我们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党和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

  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鼓励地方和基层创新,从群众实践经验中发现、总结进而推广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的,经济特区是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设立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注重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的同时,也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探索,通过渐进式改革小步快走、不断试错,逐步积累经验。一般来说,先是选择一些地方和基层进行小范围试点,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我们党尊重了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基层探索,从而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8

  坚持群众路线

  +

  走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道路

  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能力和本事,就是善于走群众路线,善于发扬协商民主,把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很好地组织起来,变成移山填海的依靠力量。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说,无产者是最难组织起来的。但是这个难题被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天下受苦人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挥着这个优势,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鞍钢宪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其基本精神是注重群众参与,强调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后,重要的立法、五年发展规划等,都注重发扬民主,听取多方意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的也是民众参与、众志成城。所有这些,焕发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干出了“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江山。

  善于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扬协商民主,还与中国共产党强调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紧紧连在一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党和政府始终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力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强调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的同时,还要先富帮后富,向共同富裕迈进,从而告别了“大锅饭”的岁月。随着改革深化,强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到现在,更加注重公平和共享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对“资本”注重利用调控,发挥好资本的功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邓小平曾经讲,如果出现两级分化,改革就失败了。可以说,正是因为党一直坚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并为之持续奋斗,从而避免了分配上的两级分化,也避免了严重的利益群体的对立,保持了社会大局总体上的稳定和谐。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如何继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不断提高党领导现代化的统筹能力,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大逻辑、大趋势、大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底线思维和辩证观点,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解决好分享、共享问题,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民创造力量,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瞄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开创更美好未来。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5月上

  原文责编 | 周素丽

标签:中国共产党;中国;改革开放 责任编辑:王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