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垃圾分类“好习惯”从哪来?政策要引导,“收费”也需要动动脑筋
2019年06月06日 20:10:06 来源:上观新闻 盘和林

  6月5日是国际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按下快进键,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覆盖范围狭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居民参与度不高、收费机制不成熟等难点。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试点的具体推进来看,垃圾分类的落地难点很多。表面上来看,是公众素质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不够,当前真正实行垃圾分类减量成果大都依赖社区保洁员的二次分练,而不是来自于源头居民的自觉行为,有学者归咎于社会治理问题。北上广大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

  进一步深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推进瓶颈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缺乏一整套公共政策予以规制。

  从过去一些试点城市的经验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并非居民的素质不高,而是有的时候居民前端分类,但在中端和末端处理又被混合起来,使得前期努力化为泡影,居民分类积极性受到打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法律等制度化建设,从环卫、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居民行为约束多方面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垃圾分类管理链条仍然处于孤立和碎片化状态。如何协调不同环节和部门,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形成的重点问题。

  其二,则是经济手段的利用尚不充分。

  最好的经济手段并不是简单的补贴或者收费,人们的所有行为在于激励,不当的补贴或者说收费制度,只会激发其他负面问题出现。要想发挥市场效应在治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就要将垃圾分类的成本与收益嵌入到整个社会生产与运行之中。具体来说,“生产”垃圾的要从每个环节开始分摊成本,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的,则应当全链条分享利润。

  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涉及多个层面、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系统工程,其推进工作需要各个链条紧密配合,发挥高效联动的协同效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的要求,笔者认为,加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公共政策和经济手段共同发力进行“督促引导”,通过差别化垃圾收费机制和完善细致的公共制度设计,培养市民的分类习惯,双管齐下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目标的实现。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差别化垃圾收费机制,这套机制应该是将全成本与受益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分摊到每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过设计细致合理的公共制度,明确居民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法律义务和监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培育公民的素质与习惯,也是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从而促进绿色革命最需要做的工作。

  国外的垃圾分类也是依靠强制性以及市场化经济手段来培育起来的。过去,在广州随地吐痰也是罚款的,但现在则不需要依赖此类强制性约束管理了。同样道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公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普遍提高,也需要公共政策和经济手段的共同发力。

标签: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公共政策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垃圾分类“好习惯”从哪来?政策要引导,“收费”也需要动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