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是个系统工程
近段时间,“垃圾分类”一词频上热搜榜。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95.8%的受访者期待了解垃圾分类知识。69.8%的受访者希望媒体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由于此前仅有部分城市的部分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所以目前近七成受访者对垃圾分类一知半解,这并不奇怪。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垃圾分类行列,了解垃圾分类的人自然越来越多。95.8%的受访者期待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这既是因为公民意识觉醒,也是垃圾强制分类成为趋势倒逼的结果。
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而人人参与的前提是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哪些垃圾属于有害垃圾,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物,只有了解清楚才能精准投放。所以,所有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首要任务是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而普及这类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媒体广泛宣传外,还需要多种手段进行长期推动。
媒体宣传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渠道之一。最近这一两个月,各级各地媒体纷纷聚焦垃圾分类,宣传效果明显,既培养了社会共识,也普及了常识,为实施垃圾分类奠定了群众基础,创造了良好氛围。接下来,还需要媒体对垃圾分类持续关注、热情不减,以更丰富的手段普及知识,让更多市民成为垃圾分类“知道分子”。
除媒体宣传外,科学制定垃圾分类政策和标准也很重要。如果分类标准更科学,无疑市民更容易掌握。比如上海垃圾分类中,干垃圾和湿垃圾必须分开,于是一些人“傻傻分不清楚”,网上出现了不少段子。尽管上海有关方面进行了科普,但对有些人来说,要真正弄明白并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相较之下,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不分干湿垃圾,就这一点来看,垃圾分类知识更容易普及。
严格奖罚也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手段之一。对于不按规定精准分类垃圾的居民依法进行处罚,既能促使被罚者主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避免再次被罚,对其他居民也有教育和警示意义——如果不想被罚,就必须了解分类知识。同时,深圳对垃圾分类积极个人和好家庭进行现金奖励具有示范性,可鼓励市民了解垃圾分类。
一些人不了解垃圾分类,也是因为不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和意义。如果组织部分市民对每一类垃圾分类处理或利用的过程进行参观,相信会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人不仅会成为垃圾分类的积极支持者,还会成为知识普及者。此外,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要从很多细节入手,要让每个志愿者成为科普宣传员。
垃圾分类也要从娃娃抓起,让垃圾分类从学前教育开始进校园进课堂,在孩子们心里撒下垃圾分类的种子,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垃圾分类。去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严格认真的考核。
垃圾分类是长期工程,意味着科普也是长期工程。从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看,确实需要持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以德国为例,1904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2017年媒体报道显示,在柏林等德国大城市,黄色“可回收物”垃圾箱内甚至有多达半数垃圾分类错误,这大概也与科普不到位有关。
目前,我国处于垃圾分类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广大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既然95.8%的受访者期待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各有关方面应该尽最大努力,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切实满足公众对绿色环保生活的期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