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大学:艰苦奋斗 培育钢铁栋梁
2019年08月10日 17:53:10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8月9日,再走长征路第60天,陕西志丹。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陕甘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刘志丹而更名为志丹县,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将士曾在此战斗生活了6个多月。

  在志丹县城的这条老街上,这一面红砂石的山坡,当年可谓群英荟萃,云集了一大批军政人才,他们在这里心怀天下、求学奋斗,这里就是曾经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抗日红军大学1935年6月在瓦窑堡创立,之后不久就跟随中共中央迁到了志丹县,当时志丹县城条件非常有限,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开办大学的地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红军大学建校开始,这种精神就深深地埋在了学员们的心里。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共开三个科,其中,一科40人,大多是红军师、团以上干部,都有八年以上作战经验,他们就是在这个山坡上学习生活。像这个石洞就是他们的教室,石桌子、石凳子和泥土糊的黑板,依旧是过去的模样。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粉笔写在泥土糊的黑板上,字迹都不太清楚,学员们坐在石凳子上听课,没有书桌,只能垫在膝盖上做笔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志丹采访时,红军大学艰苦的办学条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壁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环境虽然艰苦,但这也磨砺了学员们乐观向上、积极奋斗的意志。后来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了40年的童小鹏,当时只有20岁,是红军大学中年龄较小的学员,当时他的工作是在离志丹县城5里以外的地方,但他为了在红军大学学习,每天都不辞辛苦,步行往返10多里的山路。

  在艰苦的环境里,红大学员们正是带着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学习、奋斗。当时缺少纸张,学员们就把国民党军从空中撒下来的传单当作笔记本,在上面印讲义、记笔记。在艰难困苦中,红军大学培养出一大批高级人才,红大一科40人中,后来有5人在战场上英勇牺牲,2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元帅或将军。

  1937年1月,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央机关迁往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培育钢铁栋梁。时至今日,我们缅怀那段峥嵘岁月,也将铭记红军将士们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家民族的崇高追求。

标签:志丹县;红军;大学 责任编辑:王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大学:艰苦奋斗 培育钢铁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