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吉林省农安县2019年就业援助月活动现场会。李小曼摄
图②: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宏卫鞋业有限公司,困难群众培训后在扶贫车间实现增收。陈 彬摄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重点群体中,有就业困难人员。“一般而言,我们将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群体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赖德胜说,落实稳就业政策,困难群体就业这个“底”要兜牢。
保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稳定,我们有哪些举措?若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还有哪些政策储备?
一个岗位,全家的希望
“有了这份工作,全家的日子终于有了着落,生活也有了指望。” 2017年,由于所在单位吉林省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去产能之列,于淑华和丈夫双双下岗,是人社部门送上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于淑华一家的温饱问题。
回忆起刚下岗的那段时光,于淑华双眼含泪。“家庭失去收入来源,女儿还在上高中,老父亲重病在床。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看到了希望,我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干,好好干,做出成绩。”
一个岗位意味着一份收入,对许许多多像于淑华一样的就业困难人员,一个岗位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个岗位,带来了家庭的希望。
袁青兰,丈夫于2015年因意外事故身亡,留下孤儿寡母三人。“我也没什么特长,从来没上过班,这日子可怎么过啊。”生活的重担压在袁青兰身上,她几乎日日为三餐发愁。
就在袁青兰一筹莫展时,江西省共青城市人社局主动上门,介绍帮扶零就业家庭就业政策,并帮她联系了工业园一家企业的保洁员工作。
“虽然每月只有1600元,但收入稳定。而且人社局还帮我申请了公租房,加上政府给的补助,一家人也算吃穿不愁。”如今的袁青兰重拾信心,要和孩子们一起好好生活。
一个岗位,维系着人生的尊严。
“每天有活干、有钱赚,儿子儿媳终于能挺直腰板、昂起头走路了。”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居民姚晓云的公公一脸欣慰。姚晓云患有智力障碍,丈夫也没有技术专长,夫妻俩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全家仅靠公公婆婆种几亩地维持生活。
2019年,镇上来了一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合肥汽康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家生产绿植工艺品的企业,属来料加工订单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正适合一些就业难度大的残疾户参与。企业入驻后,社区第一时间就安排了姚晓云夫妻进厂工作。
姚晓云的公公笑呵呵地算着:“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再加上计提绩效,夫妻两人一个月保底将近4000元,生活有了起色,人活着也有尊严。”
一个岗位, 关乎着价值的实现。
“5年时光,我从一个初入行业的新人变成金牌月嫂,学到了手艺,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王淑艳是吉林省通化人,此前长期在家务农,如今成为月收入过万的金牌月嫂。
王淑艳表示,是市里组织的技能培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通化市委托巾帼职业培训学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的月嫂技能培训,以及免费体检和免费食宿。“我一听说就心动了,和丈夫一合计,就去参加培训。正是这么个机缘巧合的技能培训,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了我的命运。”
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3万人,提前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为三大重点群体之一,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形势的稳定,为全年稳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就业促进法》专设‘就业援助’一章,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国家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就业援助。
分类援助,精准施策
实践中,各地人社部门往往会针对援助对象不同的就业需求实施分类援助。
——对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急需就业的重点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
对零就业家庭而言,每月的低保补助,固然是“雪中送炭”,但仍属于较低水平的救济,相比之下,提供岗位、实现就业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保障。大龄失业人员上有老,下有小,退休尚早,再就业年龄偏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因此,由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再就业显得尤为关键。
保洁员、交通协管员、报刊销售员、社区卫生员……一个个由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被送到了就业困难人员手中。
吉林省人社厅副厅长黄明介绍,政府不仅自主开放公益性岗位,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发企业公益性岗位。“提供公益性岗位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适当的岗位补贴,还能在相应期限内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对希望稳定就业的群体,提供针对性强的岗位信息,并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社保补贴、税收减免政策。
代诗瑞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左店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带领全家脱贫。2018年,通过就业推荐,代诗瑞来到邻近的水湖镇工业园阪信电线有限公司打工。“每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工作稳定了,两个孩子也能到县城上学了,生活更有盼头。”代诗瑞说。
“我们招募了6名就业困难人员到生产线上工作。”阪信电线人事经理郭小梅介绍,每招用一名就业困难人员,企业可以拿到100元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每月可节省社保缴费879元,一年就能省1万多元,企业的动力更足了。
——对有创业愿望的对象,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一条龙”服务。
“一亩水稻保守收益400元,55亩水稻就有2万多元,再加上6万多斤的西瓜,收入有3万元左右,去年挣了5万多!”江西省赣州市安西镇岗背村村民叶新生心里乐开了花。
2014年,靠打零工为生的叶新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本对致富没有信心的他,在政策的激励下萌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想法。
“想创业是好事!我们帮他跑审批、筹贷款、找专家,最终成功流转了41亩土地用于种植西瓜。2019年年初,又再次成功流转土地69亩,还领取了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岗背村第一书记邹洁说。
——对愿意从事灵活就业的对象,给予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提供或推荐简单实用型技能培训。
吉林省吉林市居民郑秋兰也通过技能培训走上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她的职业是护工。
2018年,上海市作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全面铺开长护险工作,有1万多个护理员的岗位缺口。
面对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吉林省人社厅积极与上海的养老机构对接,加强培训,引导更多的吉林妇女到上海务工,从事长护险上门服务,为大龄、就业难的劳动者开辟高质量就业新路径。黄明介绍,护理员工作强度不大、技能门槛低,如果每天能工作10个小时,每月税后收入可达万元。截至目前,仅吉林市就向上海输送了1000多名务工人员。
通过企业吸纳一批、自主灵活就业一批、创业扶持一批、兜底安置一批,2019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次保持稳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目标任务。
政策工具足,就业帮扶有信心
2020年,若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怎样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筑牢就业底线?
首先,要看到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韧性日益增强,将继续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外部环境的风浪,不会对我国就业产生太大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相较于制造业和投资品,服务业受全球经济疲软、逆全球化苗头的影响较小。目前,第三产业在我国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有着牢固基石。
其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政策储备充足。
“今年,我们将通过集中就业援助与常规化就业援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帮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元旦、春节期间,人社部将会同中国残联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鼓励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拓展公益性岗位,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政策享受期限可延长1年,实施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时,在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中实施以工代赈,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这位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工作中,还将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就业帮扶路径。从单一的帮扶就业为主,向建立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托底帮扶等工作机制转变,增强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素质,促进主动就业创业。
“尤其是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将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精准培训。例如,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等。”这位负责人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颇为关键。对此,《意见》再次强调,对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要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及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可通过“低保渐退”等措施,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