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来袭
他们是一群孩子
被世界全力守护
2020年,还是那群孩子
已经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
17年
从被保护到逆行而上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
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90后,行!
有一种力量,叫“眼含热泪”
郭欣怡,出生于1995年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结束后,郭欣怡与家人在武汉东湖梅园湖边散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郭欣怡值守在武汉市红星小区。
“非典”时,我8岁,作为班干部,每日督促同学们测量体温。那时只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生病,很危险。
2020年,新冠肺炎在我的家乡武汉暴发。社区防疫值守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雪天,一位60多岁的婆婆送来了热汤水。所有人都很感动,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泪光。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力量,我知道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让武汉好起来。
有一种希望,叫“全民作战”
宋晓,出生于1990年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检察院
2003年,宋晓的抗击“非典”日记。
2020年,宋晓督导疫情防控落实情况(右一)。
“非典”时的情形,清晰地记录在我的日记本里。那年的5月5日,抗击“非典”一线医务工作者姚翠萍出征的那天,与10个月大的女儿分别的画面,至今都还记得。那一刻也真正感受到“白衣天使”的含义和价值。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县城里突然变得很安静,仿佛又回到17年前。我和同事们督导辖区的防疫工作,看着居民们从不理解到大力支持,再到一起加入到防疫队伍中,让我备受鼓舞。全民作战,这就是战胜病毒的希望啊!
有一种前进,叫“逆火而行”
翁倩仪,出生于1995年
河南省洛阳市涧水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结束后,白云山景区重新开放,翁倩仪一家去游玩。
2020年翁倩仪防疫值勤时,一居民家中失火,她冲进房内救人。
2003年我8岁,是大人眼里的假小子。做一个行侠仗义的女侠客是我的梦想。以往牡丹花开的时候,公园里非常热闹,而“非典”那年特别冷清。
2020年春节开始,我在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2月19日值勤,遇到居民家中失火,现场火势很大,烟雾很浓,屋内不断有玻璃炸裂声音。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救人。深憋一口气,我冲进屋里,抓到一床被子,将老人裹住,和老人女儿一起将老人抬到安全地带。我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做了大家也都会做的一件事。
有一支队伍,叫“全家档”
朱鹏锦,出生于1992年
上海市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11岁的朱鹏锦。
2020年,朱鹏锦全副武装守在上海“西大门”。
2003年我读五年级,学校停课,作为医生的父亲在一线隔离病房抗击“非典”。我家就在医院旁边,一道长长的红色警戒绳把我和父亲隔开了很多天。那段时间,我非常听话,认真洗手,为的就是父亲能够赶快回家,他的病人能早日康复。
17年后,父母再次投身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我主动申请前往防控值勤点。“疫情当前,忧思遥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虽然我们在不同的战场,但是我们有着相同的坚守,共盼春暖花开。
有一种温暖,叫“有人惦记”
姚洁妮,出生于1990年
浙江省舟山市检察院
2003年,姚洁妮日记本中的“非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姚洁妮为深夜在金塘服务区的一线防疫人员送夜宵(右一)。
“非典”暴发时,我正读小学,不知道能做什么。听说可以捐款,当时与同学一起拿出攒下的零花钱捐了,觉得比考试得了第一名还有成就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小镇上空荡荡的,唯独跨海大桥下的高速路口异常繁忙。我了解到防疫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凌晨往往又冷又饿,就萌生了为他们送夜宵的想法。当热乎乎的夜宵送到他们手里时,灯火通明的大桥下,我看到了最美、最惊喜的笑脸。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保障防疫一线人员夜宵计划倡议,大伙儿踊跃参与,20天送了近2000份夜宵。他们守护岛城,我们守护他们,这是一名检察人员的责任,也是一名90后的担当。
有一种长大,叫“我能行”
张翔珂,出生于1994年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的张翔珂,大口吃东西的画面被其母亲抓拍。
2020年,张翔珂在抗疫一线,蹲在地上吃饭的画面被同事抓拍。
“非典”那年我不到9岁,母亲作为学校教导主任,需要照顾学校的孩子们。那段时间,我被送到奶奶家。一个多月后,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看到正在大口吃东西的我,欣喜万分,拍下了这张照片。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已长大,第一批报名参加单位的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的23个人,几乎包含了院里所有的90后。不怕辛苦,不怕危险,我们想证明“90后能行”。每一个在卡点轮守的夜晚,我都在想:黑夜再寒冷漫长终将会迎来黎明,就像此刻再艰难终会战胜疫情迎来胜利!
有一种榜样,就在身旁
李宁,出生于1993年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后,李宁出来“放风”,爬上火箭模型,说要做一个英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宁引导群众填写自助登记系统。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希望长大后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军人,报效祖国。“非典”时,为了提高自己免疫力,父亲每天督促我锻炼身体。那段时间,我学会了各种运动,身体变得倍儿结实。
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我负责的防疫卡点位于城村结合地带,人口流动大,需要严格执行“逢车必查,逢人必检”。和我搭档的同事是一位60后,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有40年的党龄,2003年“非典”时也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给我讲述了很多抗击“非典”的故事——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我更没有理由退缩。
有一种守护,叫“以法之名”
弋坤,出生于1991年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在家门口玩耍的弋坤。
2020年,弋坤在审阅涉疫刑事案件卷宗。
2003年“非典”时,自己并不太懂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每天和家人在电视机前看到一线医护人员不惧自身安危,冲锋在前,内心充满感动和敬佩,只希望能够早日战胜病毒,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
17年后大疫再次来袭,我已身在检察岗位,战“疫”在办案一线,用法律和自己的微薄之力,维护社会秩序,护卫着一方平安。疫情期间,我协助办理顺庆区“2·3”暴力妨害公务阻碍疫情防控案件,最终审判机关采纳起诉的全部犯罪事实、罪名和量刑建议。
有一个愿望,是“像您一样”
谭婷月,出生于1995年生
吉林省白山市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的谭婷月每天都在盼望父亲早点回家。
2020年春节假期,下沉社区的谭婷月脚下踩着40几公分厚的雪。
2003年“非典”时,我7岁,病毒究竟有多可怕,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但永远忘不了的是父亲匆匆出门的背影。父亲包保了一整个村子,因疫情严峻,必须封闭隔离,一直到疫情得到控制才回家。当时,自己每天在家里默默祈祷,盼望着父亲可以早点平安回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看到微信、电视上频频传来的各种讯息,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次,我要和当年的父亲一样,站在抗疫一线。前段时间,赶上当地近几年最大的一场雪,让我们入户更加困难。看着并肩前行的同事,和积极配合的居民,我深知抗疫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便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希望所在。
有一个身份,叫“人民子弟兵”
李飞翔,出生于1992年
上海市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李飞翔就读的中学。
2020年,在花桥道口深夜值勤的李飞翔。
2003年“非典”期间,我刚上初一。当时我所在的中学每天都要喷洒大量的酸醋杀病毒。眼瞅着醋快没了,学校决定要停学。这时,家长和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们送来了各式各样的醋。他们说,先紧着孩子们用,上学最重要!
长大一点,我入伍参军,从此誓做人民子弟兵。面对今年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是一名检察干警的我,主动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值勤工作。从中午12点到第二天凌晨,每天平均有2000余辆车经过G2京沪高速花桥道口等待查验,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花桥道口是上海的西大门,守护好花桥道口,就是守护好上海这座城市!
有一种长情,叫“夫妻同心”
黄妍,出生于1991年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结束后,黄妍如期小学毕业证。
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黄妍与丈夫并肩抗疫。
抗击“非典”时正是我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期,由于当时家在农村,信息渠道较为闭塞,父母并没有过多对我讲述疫情的严重性。在他们的“庇护”下,我安心复习考试,最后以高分顺利进入理想的中学。
我的丈夫也是90后,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我们心里都明白:这个难关需要一起去扛!出征的那一刻,我们很有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各自转身去自己的岗位上。每天的手机远程问候,成了我们唯一“见面”的机会。4周岁的女儿很懂事,经常会在视频里扮鬼脸逗笑我们。我坚信,战“疫”必胜,一切将会如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