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还会有一定的后续影响,但我国经济会逐渐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会因疫情冲击这种短期因素而发生改变。
■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一重要论述和判断,为我们正确分析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的信心。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文化、商贸会展等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今年春运40天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运、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与去年春运期间的29.8亿人次相比下降50.3%。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还会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波及一、二产业。二是由于春节假期延长和人流、物流受阻,不少行业、企业在一段时间停产停业,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国家税收相应减少,职工收入也受到影响。部分企业支付工资、租金以及还贷付息的现金流紧张,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以及饲料、禽苗、活禽等因运输物流不畅而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受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部分投资延后等因素影响,今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四是受国内外交通、物流不畅和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今年1—2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五是全球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疫情,国际航空、航运、旅游、贸易投资受到冲击,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使我国稳外贸、稳外资的难度加大。
尽管疫情既程度不同地影响总需求的三个方面即消费、投资、出口,又程度不同地影响总供给的三次产业生产经营,但综合起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这是因为: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在较短时间遏制住了疫情在全国蔓延。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为把疫情对经济冲击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创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主动担责,同时间赛跑,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千方百计把疫情冲击的损失降到最低。从现在情况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还会有一定的后续影响,但我国经济会逐渐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第三,疫情冲击只是影响一段时间需求和产出减少,而有效需求和生产供给能力并没有削弱。从消费需求看,虽然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部分服务消费有时间窗口,过后难以完全弥补,但这部分购买力可能转移到其他方面消费。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只是推迟了购买时间。从投资需求看,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部分投资延后,从全年看会补上。制造业不少行业一段时间的部分减产,过后增产可以弥补,而且由于补库存需要,从全年看产出不会受太大影响。零部件等出口减少,只要产业链没有转移,疫情过后出口还会补上。经济运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条件没有削弱,一段时间的需求和产出减少,会由过后的反弹对冲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所以,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会因疫情冲击这种短期因素而改变。我国具有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充足条件。
从发展基础看。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近10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6%,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约占三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1万美元。我国已成为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通信业实现赶超。对外经济跨越式发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外汇储备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巩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宏观经济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发生过经济衰退和危机,经济增长率除了1981年的5.1%、1989年的4.2%和1990年的3.9%,其余38年都是高速度和6%以上的中高速,而且多数年份实现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国际收支的良好组合。以最近5年(2015年至2019年)为例,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300万人以上,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0%、6.8%、6.9%、6.7%和6.1%,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4%、2.0%、1.6%、2.1%和2.9%。经常项目顺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和服务业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创造了良好宏观经济环境。
从发展潜力和动能看。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均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对发展的需求是全面、巨大和持久的。同时,我国具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扩容,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且不断发展,潜力无限;国内储蓄率高,是少有的资本净输出国和债权国;人力资源丰富,有9亿劳动力,其中超过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创新潜能。这是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条件。
从体制和制度条件看。我国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活力结合在一起,并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这种组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制和制度保证。
从财政、金融体系看。我国2016、2017年财政赤字率均为3%,2018、2019年分别为2.6%和2.8%,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近两年多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遏制了宏观杠杆率2009年后连续多年持续攀升的势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大成效,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总体可控。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信贷市场,世界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我国财政、金融体系抗风险的韧性强,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这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这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挑战和机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关键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朝着好的、进步的方向转化。只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有序复工复产8点要求,就能化危为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具体来看,实现化危为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今年新形势新任务,继续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当前重点是在降成本、补短板上加大力度。要落实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研究出台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轻企业负担举措。我国企业的能源、电信、物流、融资等成本较高,相关行业可以通过改革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当前,应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补短板对于拓展消费和投资需求、对于提高供给质量和稳增长等都有重要意义。要加快补齐“三农”、民生、环保短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关支出占比、医院床位及医护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均偏低,县以下医疗资源更为短缺。这次疫情冲击也暴露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机构建设以及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等方面的明显短板,需要加快补齐。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这对于抵消疫情冲击、稳就业稳增长至关重要。要继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大深化市场化改革力度,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创新活力,克服疫情带来的暂时困难。
提升产业链水平。以应对疫情冲击为契机,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当前,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坚持全国一盘棋,维护统一大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和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切实提高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把被抑制的、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加快在建、新开工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和优化结构的关键作用。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落实好外商投资法,积极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鼓励各地促增量、稳存量并举,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落实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