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袁晓宁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今天真是一个繁忙而又激动的日子。一早和沈宁副院长去了病房,约了同济医院的同事联合院感查房,同时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忙忙碌碌一直到了快1点。
最难忘的是20床老奶奶的六个字“少年强,中国强”,发音清晰、掷地有声!
老奶奶情况一直不太好,先是怎么鼓励都不愿意吃饭,看着非常冷漠而无助,后来不得不下了胃管进行鼻饲,加了静脉输液加强支持治疗。坚持了大概一周,大家每天去看她,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一有空就去陪陪她。
有一天查房,我看见床头桌上的老年电话显示有未接来电,就让人帮她逐个打回去,还恰巧打通了儿子、老伴和表弟的电话。接通电话老人家终于有了反应,儿子的深情呼唤,老伴的哽咽请求,表弟病愈之后团聚的希望,终于唤起了老人家的生活激情,泪水从她眼角慢慢渗出……再看到她时,有时候她会在医生护士的看护下坐一会,还有一次喝了半碗粥,每一次进步都使医务人员欢呼雀跃。
今天,查房到她的时候,电视里播放新闻,我们突然听到了“90后”党员、“信”的关键词,细看电视:是习近平主席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他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前几天北医三院“90后”党员主笔向习主席汇报在武汉的心路历程,没想到这么快习主席就回信了!听到这些,查房的一群人,包括一直淡定的沈院长也激动不已,年轻人更是雀跃,当时我正站在老人家床头,突然听到她说:“少年强,中国强!”
吐字清晰有力,这让我不敢相信是老奶奶发出来的,我怕听错,赶忙俯下头又问了一遍,“老奶奶,您说什么?”老奶奶的眼睛里是从未有的明亮与严肃,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我:“少年强,中国强!”。
当了20多年的湖北媳妇,我清清楚楚听懂了老人家的话,大家很激动,老奶奶紧紧握住我的手悄悄竖起大拇指!
回到清洁区,看到满屏未阅读的微信,霸屏的“90后”朋友圈。虽然,激动的“90后”忙完后还会抱着我撒娇,但她们已经长大了,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在疫情严峻时勇敢逆行,在生命红区冲锋在前,在艰苦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彰显了青春的力量!事实证明,我们一直抱在怀里的“90后”已经长大了,可堪重任了!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医学可期!未来可期!
是谁温暖了岁月,又是谁惊艳了谁的时光
3月15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乔莉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眼科护师
转瞬来武汉已经一月有余,从刚来武汉时每天翻看日历期,到现在已经不再细数,我们只是坚信:努力一天,离胜利就更近了一步。
今天我们组是早晨5:00-9:00的班,各种治疗、生命体征测量、生活护理、发饭、打水……大家像上了发条一样忙个不停。
正在忙碌中的我得知,20床老奶奶的留置针无法正常使用。我和同事准备好用品,推车来到老奶奶床旁,轻声唤了一句:“奶奶,感觉怎么样?”
老人家睁开眼,带着笑意,看上去非常慈祥,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挺好的,没什么不舒服。”说着还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真棒!”我很惊讶,奶奶的普通话居然说得这么好,这在多天来接触的患者中倒是少有。
我俯下身将快掉下来的口罩为老人戴好并称赞她:“您真厉害,普通话讲这么好!您这个针需要重新扎一下好嘛?”“好,没问题!有你们我不怕!”奶奶回答道。
老人家的皮肤和血管情况都比较差,还有厚厚的防护服,无疑都增加了穿刺难度。正在找血管时,奶奶却反过来安慰我:“不怕,姑娘,我相信你们!”一句相信让我的手瞬间稳了许多,心更稳了,在我们护患的共同努力下,一次穿刺成功。奶奶很开心,突然为我和同事唱起了地方小调,不明其意的我却听到了奶奶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赞许,暖意融融。
这个故事很小,套管针留置对我们来讲又是简单而熟悉的操作,然而,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动。老人的理解、友善、信任、慈爱的眼神和话语,我会永远记在心间。
到底又是谁温暖了谁呢?到底又是谁帮助了谁呢?祝福奶奶,祝福每一位患者早日战胜病魔,让我们共享春风拂面!
从一名行为慌张的住院医到一名有信仰的战士
3月16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晴
张水生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普外科住院医
3月6日,是我生日。往年,自己过生日,就很简单,比平时多吃一个鸡蛋。当天上午,我们小组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活动,重温入党誓言。我想,应该不会有人留意我哪天生日。
中午的时候,我被通知去开会,进入房间,灯是关的......
“难道,是给我过生日?”
是的。医疗队为我准备了蛋糕,组员陪我一起唱生日歌、送给我非常精心制作的礼物——我的自画像漫画,并有全体队员的签名。接下来,是来自大后方科里的视频祝福,科里的领导们都在。第三个环节,是播放昨天他们偷偷为我录制的视频和剪辑。最后医疗队领导敲门送来鲜花。非常荣幸,能在这个特殊时期,有这么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日子虽苦,但是细品,甚甜!我在武汉收获了一群朋友、战友,一群可爱的人。
报名援鄂前,内心还是有点挣扎,想得很多。说实话,有点担心自己的父母,假如我不幸牺牲,父母无所养;我一个外科小住院医,难以有突出的表现,甚至可能拖团队的后腿。但一次次的感动燃起了我内心的斗志,建筑工、清洁工、志愿者、外卖小哥、饭店小老板都能在这场战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冲锋向前,我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也一定能帮上忙,至少看护病人和写写病例还是可以的吧。
我报名了!
2月8日,元宵节之夜,也就是我们第三批队员抵达武汉一天后,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医三院137名援助鄂队员独立建制开辟危重症新病区。我参加了密集的培训,开始正式上班、收病人。
现在我已经在武汉连续战斗了一月有余。一次次培训、一次次进病房实战,我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从一个啥都不会、行为慌张的小住院医,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感召下,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心中有信念的战士!
一次次面临死神,我有几点临床感悟想做个简单的分享。其一,平时锻炼身体很重要,再忙,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次疾病,危重的病人和死亡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有着较为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平时也能正常生活,但是病毒肆虐时,这种差距就能显现出来。其二,情绪控制很重要,遇事冷静,沉着应对。发现病房两例死亡的病人,都有抵抗情绪,慌张、暴躁,人机不协调,缺氧更严重,加速了疾病的进展。其三,人的生命很脆弱,谨慎活着比什么都好。
以后告诉儿子,爸爸有幸在一线参与了这场战斗
3月17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晴
王峙 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
透过略有水气迷蒙的护目镜,看着窗外凌晨3点钟熟悉的武汉空寂街景,静静等着下一班医生进来接班,这已是来汉的第38天了。医护从最初的紧张忙乱慢慢转变为平静从容,病房里的重症患者们大多病情趋于平稳。除了一位新来的老伯难以入眠需要安慰,整个夜班都听不到急促的按铃呼叫声,曙光真的就在眼前。
夜班后回到宾馆补觉醒来,打开手机,是我们医院首批支援的医护兄弟的消息,兴奋的同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和同事。三岁的儿子对这个特殊年份也许并不会有太多深刻的回忆,只希望今后能告诉他,在这冬春之际,全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经历了怎样的伤痛和困难,才换来平和幸福的生活,而他爸爸有幸在一线参与了这场战斗。
我们苏州医疗队身处最后十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战斗还未结束。今天病区里还有新患者和ICU转出患者的收治,晚上还要对近期入院患者开展病例讨论。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收官阶段,我们仍需谨慎负责的对待新冠肺炎患者和日常防护,让病房里每一位患者都康复出院,不留遗憾的回到生机盎然的春天里。
苏州医疗队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希望疫情尽快归零
3月15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徐志强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核工业四一六医呼吸科主治医师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援鄂医疗队来武汉支援已经一月有余。经过医疗队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我们所支援的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房病区今日正式关闭,全队累计治愈患者141人。下一步肿瘤中心病房进行消杀后会收非新冠病人,逐步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战友们对取得这一阶段性胜利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在肿瘤中心门口拍照留念。
我们在肿瘤中心参与援助的四川省第七、第八批医疗队队员原地休整待命。武汉最近樱花盛开,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愿新冠肺炎疫情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尽快归零。
都是珍贵的记忆
3月15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廖莎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核工业四一六医急诊科护师
在武汉“工作”了一个多月,今天最后一批患者也顺利出院了,隔离病房正式关闭。肿瘤中心顺利完成了危重症救治定点医院的历史使命,我们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医疗队也开始在驻地休整待命。
今天看见医院制作的抗疫mv《期待黎明》,打开视频,当歌声响起,过去一个月的情景一幕幕闪现在脑海,那些辛苦的、放松的、悲伤的、喜悦的一幕幕,都是珍贵的记忆。
昨天下午在肿瘤中心整理物资,踏上了去往医院的最后一程。在清洁区入口处,我和战友们拍了一张合照,为支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带着家人来到这里,并告诉孩子:“这是妈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春天来了,驻地酒店旁的樱花也开了,我们所盼望的胜利也不远了。
进入隔离病房,每一刻都是考验
3月17日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区 晴
郭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员
来武汉驰援40多天了,进病房前穿防护服的时间短了不少,动作越来越熟练了。这天,我依旧和来自北京老年医院的马春莉搭班。
进入病房后,晚上快8点,我们刚给患者进行完输液、皮下注射等晚间治疗回到护士站,当班的协和西区王老师从4号病房冲了出来,喊着:“北京的老师,快来抢救,42床病人昏迷了!”我和春莉立即冲进了病房。
一进病房就看到42床患者李明(化名)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满头大汗。我和春莉一左一右冲到患者床旁。“李明,李明!”我呼叫患者的同时,春莉拍了拍患者的肩膀。
“睁眼了,还好,有意识。”我连忙测了个血压:58/32mmHg !又赶紧复测了一次,60/32mmHg!我立刻加快了输液速度。协和西区的王老师说:“我已经调快了一些。”“不够,要快速补液。”我回答。“输液速度调到最大,把现在输的糖盐液体换成万汶。急查血常规,看一下血色素,估计要配血。”值班医生已经赶到病床旁了解情况下达医嘱。
就在这时,李明突然说恶心想吐,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我抓起了一个黄色垃圾袋撑在他的嘴边,李明就哇的一声吐了出来,鲜红的液体。回想起来,如果我的动作稍微慢一点,这些呕吐物就全吐在床上和我手上身上了,不由地一身冷汗。等他吐完,我们扶他躺了下来,并摇高了床头,避免再次呕吐造成误吸。
“给他微量泵入加压素吧。”医生再次下达口头医嘱。春莉已经在拿止血带找血管抽血了。我赶快一路小跑去抱来了微量泵、盐水、注射器和药物。抢救车已经在床边就位。我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医嘱,和王老师双人进行了核对药品无误后,我抽吸药液,安装微量泵,春莉连接电源,迅速地给上了药液。王老师处理了医嘱,电话催促迅速送检化验。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
这时,李明的血压升到了90/50mmHg ,又排了一次血便。医生认为要输血,还要做床边胃镜。王老师联系血库,我和春莉把隔壁1床的老爷爷移到了5号的一个空床上,给做床边的胃镜机器提前腾出空间。这期间我和春莉一直在李明床旁观察着他的情况,也没有忘记安抚病房其他的患者。
重症患者一般病情重,病情变化较快,医生护士需要很强的应急能力。尤其在现在情况下,大家带着2-3层手套,带着护目镜,操作技术难度增大了很多,一定要沉着冷静,胆大心细。
回到驻地洗漱完毕已是半夜三更,护理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有价值,我热爱这个职业。
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互相扶持才能抵达胜利终点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靠近你,温暖我。未来很美,我们一起走下去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没有硝烟的战场,见证永恒的爱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