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王宝增是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身材瘦削的他已经年过50。每逢岁末年初往往是流感高发期,但从去年年底开始,来自武汉的消息让他提前紧张起来。
“做了几十年的传染病工作,职业的敏感性让我感觉到‘不明肺炎’可能没有那么简单。”2019年年底,王宝增有意识地关注、了解武汉当地的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在京发生初期,王宝增所在的发热门诊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王宝增介绍,以前出一次门诊大概需要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由于疫情原因,曾一度达到八九个小时。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发热门诊的防控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王宝增说:“首先要避免来就诊的患者在发热门诊发生交叉感染,同时还要保证在出现新冠肺炎患者时不能发生院内感染。不仅如此,还要保证发热门诊的医务工作者不发生感染。”
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没有疏漏,王宝增和护士长一起,重新完善了感染楼内的防护设置,制定了更为完善的防护方案;同时,对所有在感染楼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多次培训,从防护装备的穿脱到设备消毒,事无巨细。只要他和护士长有时间,他们甚至要在半污染区“监督”医务人员穿脱防护装备。
“疫情开始以来,取疑似患者咽拭子的人,总是王主任。”感染科护士辛枫说,取咽拭子时需要医生正面面对患者,从患者的咽喉深处提取检材,层层密封后送往检验机构。操作时医生会近距离接触到患者呼出的飞沫,风险极大。
取样时,王宝增提醒患者摘下口罩,用力张开口,仰面抬头,两人的面部距离不过二三十厘米。当压舌板深入咽喉,有些患者会有比较强的干呕反应,呼出的气体和飞沫会更多,但为了减少对患者多次刺激,王宝增不能歪头躲避,只能继续操作。取好的咽拭子被立即密封,装进红色标志的袋子,迅速送检。
进入隔离病房时,王宝增戴了三层手套,每取完一名患者的咽拭子,他都要换掉最外面的手套。“主要是为了避免导致下一位患者造成感染。”王宝增说。
对几位患者取样完成后,经过严谨而复杂的消毒、脱衣,王宝增走出隔离病房。贴身的衣服已经湿透,严密厚实的医用口罩在他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
疫情发生以来,王宝增就和家人分开居住。“我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经历过SARS以来的历次疫情,算是经验丰富。其他的同事年龄都比我小,可能没那么多经验。”王宝增说,“虽然我已经50多了,看着挺瘦,但是身体保持得不错。同时,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科里的中坚力量,我不上谁上。”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天坛医院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医院从2月26日起创新设置了4个“过渡病区”。急诊患者经过抢救、手术后需住院的,均需先收治在“过渡病区”,经过2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后,再转入普通病区继续治疗,不延误急诊患者的救治时机,同时防止院内感染发生。此后,这项举措在全市范围内的医院进行推广。
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忘湖北前线。北京天坛医院院党委选派12名医护人员参加北京市属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们在病魔面前毫不退缩,勇作最美“逆行者”。
今年农历除夕,北京天坛医院院感处副主任护师石月欣在工作中度过了59岁生日。1月27日,正在工作的石月欣接到医疗队集结的命令,当天深夜,她已经跟队员们一起抵达武汉。
石月欣是此次北京市属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136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到达武汉的第二天一早,石月欣就和同事们一起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对原有的普通病房进行改造。在医疗队和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月29日下午,首批13名确诊患者住进改造后的隔离病房。
硬件改造、接诊流程逐步理顺,石月欣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她一次次身穿防护服站在半污染区里,迎接一批批医护人员,现场督导他们脱防护服、消毒,严格得近乎苛刻。“他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保证他们都平安回家。”她说。
谈起为何如此“高龄”仍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石月欣笑道:“我是一名党员,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