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削、焊接、比对、研磨……工作中的冯斌,目光专注,如同外科医生正在实施手术。
冯斌,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冲压车间模具钳工班班长,模具维修带头人。车间400多套大型精密模具出现疑难杂症,都需要他妙手回春,人称“圣手模医”。
43岁的冯斌不但“医术”精湛,还痴迷创新、热衷改进,近年来累计为企业节创经济价值超过500万元,创造产值逾5000万元,成为一汽工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如今,他又多了一项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圣手切脉”,探伤精度达到0.02毫米
模具的损伤到底有多大?冯斌搭手一摸,无论凹凸还是弧度,感知精度都能达到0.02毫米左右,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3。
“模具的磨损,90%以上需要手工修复,手头功夫得过硬,还得是个多面手。”冯斌说。
1997年,19岁的冯斌从技校毕业入厂。为练就过硬的手头功夫,20岁时,他双手已布满硬茧。因长时间掐捏油石研磨,右手3个指头出现了轻微变形,指肚凹陷。
焊工技能、机加原理、金属材料理论、计算机辅助控制……除了钳工专业,冯斌还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并通过刻苦攻读,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2003年,车间建设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冯斌废寝忘食地跟班学习,迅速掌握了近百套先进模具的复杂构造及自动化设置。
同事们说冯斌有“三清、三不清”:每个模具的特点、每个冲压件的生产条件、每项技术革新要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但要问他维修了多少模具、解决了多少故障、攻克了多少难题,他记不清。
34岁那年,冯斌在全国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上一举摘得个人竞赛优胜一等奖,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创新攻坚,助力民族汽车飞驰
每当冲压模具抬起时,与之关联的一个精巧架构就会立即把刚冲压成型的制件“拨拉”出去——手工冲压线上这个细节,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过去,模具每完成一次行程,都需要人工迅速取出制件,是冯斌师徒通过加装回程挂钩及翻转支架,实现了模具自动退料。”工人们说。
此项创新,不仅降低了操作者劳动强度,还在实现单台减少一人的同时,使生产节拍由每分钟2次提高到5次,每年节创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
“当年,这个项目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立项,那是一汽集团第一次在工人中进行科技立项。”冯斌微微一笑,“2014年,该成果获得上海国际发明展金奖。”
2015年,生产解放J6的大多数模具因已持续工作30万次以上,老化严重。当时国内尚无对老化模具进行大面积TD处理的能力,如将模具报废,重新制造,需花费数百万元。
“我来试一试!”艺高人胆大的冯斌,决定采用最经济的电焊技术对老化模具进行修复。
半年多时间里,冯斌不懈攻关,终于独创出一套修复方法,使老化模具再焕生机。
“解放卡车是民族汽车工业的起点。能通过我们一线工人的创新,助力解放登上全球单一品牌销量第一宝座,让我无比高兴。”冯斌说。
自动化冲压生产中修边工序的飞屑问题,也曾令一汽解放饱受困扰——废料刀边缘产生的细小飞屑,易黏附于制件上被带入后工序,在压力作用下,使工件上产生大量脏点、压痕。为避免不良品的产生,必须经常停线清洗模具,对此,国外大型车企同样一筹莫展。
冯斌带队通过5项技术改进、10多项方法改革,成功攻克了飞屑引发的质量问题,使产品返修频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2%以下,每年可为车间节约产品返修费用20万元以上,减低生产停工近百小时。
追求完美,在毫厘之间精益求精
浓眉大眼的冯斌,创新攻坚风风火火,但面对模具时却细腻非常。
前几天,一台15吨重的侧围外板冲压模具因落入异物受损,围着这台绿色的庞然大物,冯斌忙碌了4个多小时,后期捏着油石研磨时,他每蹭三五十下,才打磨掉几微米,以确保完美恢复表面弧度。
焊接、打磨、再焊接、再打磨……这样的场面,工友们早已见怪不怪。
“汽车模具的精度决定着车体质量,瑕疵会导致零件批量报废,模具维修必须在毫厘之间精益求精。”冯斌说。
为提升模具维修精度,冯斌陆续探索总结出了“凸凹模光线检测法”“凸凹模样板研配法”“凸模交替研磨法”等多项实际操作技术,并发明了“模具凸凹度检测仪”,该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截至目前,冯斌已先后3次捧回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打磨模具,也是在打磨自己。欲有所成,必先沉下心来。”身为公认的新一代模具专家,冯斌通过自己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将“精益求精”精神传承给了徒弟和学员们。
在冯斌的悉心教导下,其工作室学员有20多人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5人成长为“长春工匠”、吉林省首席技师,5人被评为“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2人当选一汽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